我會從市場的角度說:
“核心產品”:每家公司都有自己不同的大股東,成立基金公司的目的也不同。壹家新成立的公司為了在業內樹立口碑,在投資者中打起了電話,利用自身優勢投資的基金產品就是“核心產品”。有的公司是指數基金(蔔式300),有的是貨幣基金(10000),有的是股票基金(華夏大盤)或者債券基金(廣發)。
“正規產品”:大家都在做的產品。每個公司都有股票基金,申購贖回費用高。如果妳能賣掉它們,妳就能賺錢。大家都回去做,尤其是行情好的時候。但是有沒有能力做好就另當別論了。
“預期產品”:公司實力不壹,有的基金能賺錢,但基金管理公司沒有足夠的人力、設備和IT設施。比如年初的超大型ETF,嘉實,華泰博瑞,募集資金超過500億。
“延伸產品”:同樣的管理模式,但是管理的市場不同。比如:標的美股的基金、博時標準普爾500等。
“潛在產品”:2011 6月10,基金公布:公募基金可以從事商品期貨。今年年初,瑞銀SDIC首先推出了商品期貨特別賬戶,未來商品期貨的相關產品是潛在產品。但是收益不確定,很多人不敢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