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解禁,就是鎖定部分的原始股解禁流通,因為原始股的股價很低,壹元左右,相對於現在的股價已經很高了。應該說是有利可圖的。股票壹旦賺了很多錢,賣出的概率很大,所以會對股價產生壹定的影響,影響的大小取決於賣出股票數量的大小。
壹般來說,大小非解禁股價要跌,因為會增加拋售,打壓股價;但是如果大小非解禁,它的解禁股可能不會馬上拋出,而如果市場上的資金非常充裕,那麽壹只解禁股數量多的股票,就會吸引部分資金的關註。比如氯堿化工大量非解禁股上市時,從解禁之日起就持續放量!限售股的上市流通,將意味著大量股東可能會拋售手中的股份,空方的力量會加大,原始股可能會貶值。這個時候就要小心了。最大的“莊家”既不是公募基金,也不是私募基金,而是低成本獲得非流通股的大小股東,也就是所謂的“大非”“小非”。其中,控股股東在市場上最有發言權——他們最了解自己企業的經營狀況,但在股改之前,大股東和其他法人股東股份不能流通,所以他們既不關心公司的股價,也沒有動力把上市公司經營好。然而,經過2007年股改的洗禮,越來越多的“大非”和“小非”已經或即將解禁流通。這些大股東是否增持或減持公司股份,可以在相當程度上反映公司是否具有投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