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美國科學家科裏因其有機合成理論和方法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1年的今天,瑞士科學家恩斯特因對核磁***振超分辨方法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2年美國科學家馬庫斯因其對化學系統中電子轉移反應理論的貢獻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3年美國科學家穆利斯因發明了“聚合酶鏈反應”方法並在基因研究方面取得突破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加拿大英國科學家史密斯因開創了“寡核苷酸定點突變”方法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4年美國科學家歐拉因在碳氫化合物(即碳氫化合物)領域的傑出貢獻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5年德國科學家克魯琴、莫利納和美國科學家羅蘭闡述了臭氧層的化學機理,證明了人造化學物質破壞了臭氧層並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1996年的今天,美國科學家科爾、英國科學家克拉通和美國科學家斯莫利因發現了壹種新形式的碳元素,即富勒球(也稱為巴克球)C60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7年的今天,美國科學家博伊爾、英國科學家沃克和丹麥科學家斯科特因發現了負責在人體細胞中儲存和傳遞能量的離子轉運體酶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8年奧地利科學家科恩和英國科學家波普因其密度泛函理論獲得諾貝爾化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