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隆汽車廠以拆卸美軍報廢的吉普車起步,經過兩年的研究開發,才於1956年制造出第壹輛吉普車。第二年,他與美國米漢納金屬公司簽訂技術合作協定,自制引擎,幾乎完全用手工制造出10輛吉普車。接著,與美國威力斯公司合作,此時才進入了批量生產吉普車的階段。後來,它又與日本的日產自動車公司合作,於1959年生產出第壹輛卡車,1960年生產出第壹輛“青鳥牌”小轎車。1962年,它與意大利諾森蒂工業公司簽約制造摩托車。就這樣,裕隆公司在技術上不斷地創新、進步,到1965年累計生產了1萬多輛汽車,使之初具規模。這時,裕隆公司要想使產量達到經濟生產單位,必須繼續增加投資。
有付出必有回報。1976年,裕隆汽車公司生產汽車1.6萬輛,終於雄居臺灣5家汽車公司之首。到1981年,年產汽車高達5.74萬輛,營業額也由當初的3億多元臺幣跳到160億臺幣。裕隆的業務蒸蒸日上,連美國最大的新聞周刊《時代》雜誌都盛贊它的創辦人嚴慶齡是臺灣的福特。裕隆的股票壹經上市,便行情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