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地名是月球上環形山和其他地理位置的名稱。月球地理實體的命名活動始於17世紀初的歐洲,後來轉移到美國和前蘇聯,在20世紀有很多月球觀測和探測活動。目前,月球地理實體命名的管理和審批由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負責,該組織是世界各國公認的權威天文學術組織。
2010年,我國利用嫦娥工程影像數據首次申報“月球地理實體命名”,獲得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準。月球表面的三個撞擊坑以我國著名科學家蔡倫、畢升、張鈺哲的名字命名,實現了我國探月工程科學應用成果對月球地理實體命名的突破。
迄今為止,以14中國人命名的月球地理實體共有19個,其中撞擊坑12個,月流2個,衛星坑5個。
擴展數據:
月球命名規則:
1,實體的直徑和長度必須大於100米,且具有特殊的科研價值。
2.命名要簡單明了,不易混淆,要有助於科學研究和地圖繪制。
3.以人命名的實體不能簡單紀念。獲此殊榮的個人必須是去世三年以上的科學家。
4.不采用帶有政治、軍事、宗教色彩的名稱。
百度百科-月亮共和國
百度百科-月球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