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焦慮、內疚、抑郁、憤怒、沮喪...每個人身體裏都有壹張情緒地圖。研究指出,超過70%的人會遭受身體器官的情緒“攻擊”。“癌”與長期怨恨有關。經常被批評的人都愛關節炎...
如果妳不能生病,請做妳情緒的主人。
佛教的情緒管理是佛教的修行,要求每壹個修行者在世間健康快樂的生活,在宗教上有良好的宗教情懷和修行。
佛教的修行以戒、定、智為總綱領,以戒為行為規範的原則,以定為情緒穩定的保證,以智為情緒管理的源泉,所以我們說佛教的情緒管理以戒、定、智為總原則。
三學中,“定”是佛學的中心。有佛家說:“廣義的丁,不只是指禪定,更是指人的專註力的培養。有專註力的人,正念和專註力很強的人,修行到壹定程度,自然會開悟。”由此可見專註力的重要性。專註是壹切人生成就的基礎。
不管心情有多起伏,只要有足夠的決心去覺察這種心情,就沒有什麽心情可以困擾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