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理論將危機資產超過無危機利率的預期收益率解釋為危機次數乘以危機價格。在Rubinstein (1976)、Lucas (1978)等人研究的標準消費者資產定價模型中,當危機的價格是代表代理人的相對危機厭惡系數時,根據股票超額收益與消費增長之間的協方差來度量股市危機的次數。股票收益率高,無風險利率低,意味著股票預期超額收益率高,即股票溢價高。而消費的平滑性使得股票收益和消費之間的協方差較低。所以股票溢價只能用非常高的危機厭惡系數來解釋。梅赫拉和普雷斯科特(1985)把這個問題稱為“股票溢價之謎”。
壹些作者如Kandel和Stambaugh{1991)對股票溢價之謎提出了另壹種觀點。他們認為危機厭惡實際上高於傳統信仰。但這會引出井(1989)提出的無危機利率之謎。為了適應我們觀察到的低實際利率,我們必須假設投資者非常有耐心,他們的偏好給予未來消費與當前消費幾乎相同的權重。或者甚至更大的重量。換句話說,他們的時間偏好率很低,甚至為負。負的時間偏好率是不可能的,因為人們偏好更早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