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股票行情 - 簡述行為金融學的發展。

簡述行為金融學的發展。

行為金融理論的發展如下:

1,行為金融理論的成長階段(80年代)

理論的建立只是壹個歷史起點,壹門學科的成長需要後來者的不懈努力。歷史的車輪進入80年代中期,行為金融理論與時俱進,發展越來越好。在這個階段,行為金融理論可以迅速成長。

2.行為金融理論的興盛階段(20世紀90年代以來)。

當歷史翻到90年代的日歷,更加頻繁的市場異常現象升級了人們對標準金融理論體系的懷疑,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市場並不有效。壹批行為金融家借此機會做出了雨後春筍般的研究成果。沈寂了幾年之後,行為金融理論終於迎來了它的興盛階段。

席勒(1981,1990)主要研究股票價格的異常波動,股票市場中羊群行為、投資價格、大眾心態之間的關系等。泰勒(1987,1999)主要研究股票收益的時間序列和投資者的心理賬戶;德隆、施萊弗、薩默斯和瓦爾德曼(1990)提出了DSSW模型;Bannerjee(1992)提出了最有影響力的序列羊群模型。

德邦特(1993)發現,個人投資者情緒與股市整體表現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Lakonishok,Shleifer,Vishny(1994)研究反向投資策略;謝夫林和斯塔特曼(1994)提出了BAPM模型;BarberisShleif2er和Vishny(1998)提出了BSV模型;DanielHir2shleifer和Subramanyam(1998)提出了DHS模型;洪和Stein(1999)提出了HS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