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Bachataya整理了他1977年在麻省理工學院做的博士論文中的壹章,發表在《貝爾經濟學雜誌》上。在這篇論文中,他構建了壹個與Ross模型非常相似的股利信號模型。Bachataya認為,在不完美的情況下,現金股利的信息含量是未來預期利潤的先驗信號。
2.米勒-洛克模型
MiHer和Rock在1985建立了基於“凈股利”概念的財務信息傳遞模型,首次明確地將股利分配與外部融資結合起來,認為它們只是同壹問題的兩個方面。
3.約翰·威廉姆斯模型
在Miller和Roark論文發表的同時,John和Williams (1985)在同壹期《金融雜誌》上提出了壹個信號均衡模型,該模型考慮了股利分配、稅收、發行新股或回購股票以及投資等因素。
4.約翰·朗模型
在1991中,John和Lang (1991)在將內幕交易作為壹個變量考慮後,提出了壹個新的股利信號模型,認為股利增加不可能總是壹件好事。要準確理解股利信號,必須認真考慮信號發出前後的內幕交易。如果未來預期的分紅增加伴隨著異常的內部買盤,那就是利好,會引起股價上漲;如果未來預期的分紅增加伴隨著異常的內部拋售,那就是利空,會導致股價的下跌。如果未來預期的股息增加伴隨著正常的內部交易,它不會引起股價的任何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