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麽導致了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
首先,由於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矛盾,富裕並沒有帶來富裕,反而加劇了貧富差距。例如,在美國,到1929,占人口5%的富人的收入幾乎占總收入的1╱3,而年收入2000美元左右的貧困家庭占家庭總數的60%。這大大限制了社會的購買力。其次,即使在繁榮時期,工業部門也嚴重開工不足。大量工人失業了。1921—1929,美國每年平均失業人數在220萬以上。英國失業率最低時達到9.7%的1927,而瑞典從未跌破10%。失業的存在必然會降低社會的購買力,為危機準備條件。第三,國際市場上滯銷的農產品和初級工業品越來越多。如小麥、糖、咖啡、橡膠、銅等。第四,隨著20世紀20年代的繁榮,房地產和股票投機狂潮(尤其是後者的投機,導致股票市場價格飆升)增加了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8月底美國股市均價1928是5年前的4倍。這種空前猖獗的金融投機為貨幣和信貸體系的崩潰準備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