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對金融市場日歷效應的研究始於20世紀90年代。
1、俞喬(1994)和徐建剛(1995)發現,上海和深圳股市的股票收益率都存在周末效應。
2、戴國強和陸蓉(1999)利用ARCH模型對上海和深圳股市1993年到1998年的每日股價指數進行了研究,發現深圳股市周壹的報酬率顯著為負,而周五報酬率最高,存在周末效應;上海股市則沒有顯著的周末效應。他們對上海股市進行進壹步的研究,發現上海股市的收益率最低出現在每個月的第四個周壹,次低出現在每周二。
3、張仁良和胡斌(1997)研究了香港股市的小盤股效應和日歷效應,研究結果表明香港股市大盤股壹月份的收益率與其它月份的收益率差異很大,大盤股的壹月效應更加明顯。
4、奉立城(2000)利用1992年到1998年的數據,對滬深兩市是否存在星期效應進行了實證研究,他認為中國股票市場不存在周壹效應,同時他還認為有較強的證據顯示滬市存在日平均收益率顯著為負的周二效應和顯著為正的周五效應,較弱的證據顯示深市存在日平均收益率顯著為負的周二效應和顯著為正的周五效應。
這些文章采用的數據主要是中國早期股票市場的數據,缺乏規範性,同時由於近年來國家出臺了許多管制措施。股票市場越來越規範,他們的研究結論對於如今的中國股票市場的指導意義越來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