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的香港,4大資本最雄厚的英資洋行為怡和、太古、匯豐及和記,李嘉誠決定運用長江實業資金,收購香港某些具有實力的上市公司,第壹個目標便直指怡和集團的主要旗艦九龍倉 。
李嘉誠采取不動聲色、出其不意的戰術,派人分散大量暗購九龍倉股票,使九龍倉的股價在短短幾個月內由13.4元,狂升至56元。九龍倉集團感到大勢不妙,立即部署反收購行動,在市面上大量購入散戶持有的九倉股票。無奈資金有限,最後向匯豐銀行求助,而匯豐銀行與李嘉誠合作多時,雙方關系良好,這使李嘉誠有點為難 。
其時,資金雄厚的華資財團主席包玉剛,亦正在爭奪九龍倉。李嘉誠見好就收,主動將持有的1000萬股九倉轉讓給他,從中獲利5900萬港元,既避免了與關系密切的匯豐銀行有正面沖突,又使包玉剛的華資財團可順利取得九倉控制權。其後,包玉剛把手中持有的另壹老牌英資洋行和記黃埔的股票,轉讓給李嘉誠,為他後來入主和黃伏下壹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