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融資是企業為經營生產準備所需資金的過程或行為。只有經營生產所需的資金準備好了,才能開始真正的生產經營過程。因此,企業融資是企業經營和生產過程的前提和支撐系統。
在現代經濟社會中,經濟活動的基本單位是企業和個人。企業是從事生產和流通的經營組織,也是基本的經濟單位。企業融資是現代企業正常順利運行的基礎和前提。因此,企業融資不僅對單個企業至關重要,對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現代社會經濟活動的起點是價值預付,經濟運行是預付價值的運動和增殖。具體來說,通過預付價值的流通和周轉,壹方面產生滿足社會需要的使用價值,另壹方面產生企業追求的交換價值和價值。壹個經濟社會是否預先擁有壹定的資金,決定了其經濟能否在現代意義上平穩運行,決定了其經濟發展的速度。預付資金是實現經濟發展的第壹個和最初的決定性力量。因此,企業總是把籌集更多的營運資金和發展資金作為其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
企業融資不以單個企業的財產狀況和資本積累為基礎,也不以整個國家或社會的資金總量為基礎。它包括通過改變不同企業之間的資金用途來促進現代經濟的發展。因此,它不僅可以突破現有企業資金總量的限制,而且可以突破地區和國家的界限,為企業的正常運轉和國民經濟的發展註入必要的預付資金。
可見,企業的融資過程本質上就是資源配置的過程。特別是在市場經濟中,資源的使用是有償的,其他資源只有用資金交換後才能投入生產。這樣,工業化過程中的資源配置就表現為工業發展資金的供給和分配:即資金是投入使用還是閑置,是投入直接生產部門還是基礎設施,是投入產出效率高的行業或部門還是補貼虧損企業。因為追求增殖的特性,資本總是流向收益更高的單個企業。因此,不同行業和企業獲得資金的渠道、方式和規模,實際上反映了社會資源配置的效率。企業的融資過程本質上也是壹個資金供求形式的資源配置過程:即企業能否獲得資金,以什麽形式,通過什麽渠道獲得資金。將有限的資源配置給產出效率高或對經濟發展貢獻最大的企業或部門,既能提高社會資源配置效率,又能刺激低效部門實現高效率,否則就會因為資金不足而被淘汰。這樣,通過資金的運動,單個企業可以在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經濟效率的提高。
實踐證明,企業融資與現代經濟已經完全融為壹體。企業融資對現代經濟發展的直接和間接貢獻已經達到經濟發展總量的2/3左右。顯然,要保證現代經濟的平穩運行和穩定高速發展,就必須調整企業的融資結構,以達到最佳的融資能力(最高的效率),而企業的融資效率就成了壹個關鍵因素。
企業融資效率是指借貸能力的大小。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經濟運行完全按照計劃指令進行,企業的融資效率完全融入整個經濟的發展效率。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融資效率是相對獨立的,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經濟發展的效率。
中國經濟的增長方式正在從供給驅動向需求驅動轉變。粗放擴張受到市場需求的強烈制約,無效供給會被過濾掉。增長開始變得內生,是市場運行的結果而不是經濟目標的主管意誌,粗放的高速增長逐漸失去了制度基礎。中國的經濟增長必須面對這種變化並適應它。在供大於求、買方市場的條件下,企業要想生存,只有及時了解市場需求,不斷提高融資效率,才能在競爭中取勝。融資效率是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和最持久的源泉。相反,不顧市場需求盲目擴張,只會造成產品積壓和資源浪費,導致企業壞賬長期上升,給長期增長帶來隱患。
二,企業融資效率與銀行危機的內在機制
企業融資效率低下是中國經濟的運行特征。多投資多消費使經濟運行對銀行體系形成自下而上的需求壓力,形成中國特色的資金逆轉機制。
低效格局下的逆轉,導致銀行長期資金運用大於資金來源。低效率的特征是在相同的產出水平下需要投入和消耗更多的資本。為了彌補低效率的損失,政府需要從銀行貸更多的錢用於替代投資;低效投資需要更多的貸款來完成相同單位的產能;投產後效益不佳,導致還貸困難,還款周期延長。相當比例的國有企業虧損,瀕臨破產,使得部分銀行貸款無法收回。面對嚴重虧損,如果企業不想停產,最簡單的選擇就是靠“啃”銀行貸款來維持。低效形成銀行資金使用中的高呆壞賬率;融資效率不高。從資金運動的角度看,表現為資金周轉速度變慢,而貸款周轉速度變慢,意味著需要更多的貸款資金來支持同等規模的投資、建設和生產經營。這些都對銀行的資金使用者造成了強大的貸款壓力。如果不能從根本上提高企業的融資效率,就會把整個銀行體系推向高風險的邊緣。
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國有企業的資金來源主要通過財政渠道分配。改革以來,這種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財政和銀行的職責分工有了很大的調整:企業的外部資金來源逐漸從依靠財政轉變為主要依靠銀行。上世紀80年代中期,財政基本停止了對企業的增資,之前沒有全部撥付的流動資金也沒有撥付。企業其實只能靠貸款發展,因為除了銀行貸款,沒有其他融資渠道。中國經濟已經從“計劃-金融主導”進入“銀行融資推動”的發展階段。由於企業借貸沒有內在的約束機制,壹些企業借貸的規模越來越大。即使是自有資本較多的企業,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擴張中也過於依賴銀行貸款,將銀行貸款視為股權投資,導致相當壹部分國有企業對自有資本負債過多。
正是由於國有企業對銀行的巨大依賴性,在銀行主導的融資機制作用下,形成了國有企業難以清償的巨額債務和國有銀行的大量不良資產。對於銀行體系而言,高比例的不良資產是形成信用風險和促進銀行體系脆弱性的主要因素。我們知道,高比例的不良資產意味著很大壹部分居民儲蓄找不到相應的實物資本,或者已經流失。同時也意味著壹些國有商業銀行在技術上已經破產。壹旦信貸危機被觸發,整個銀行體系將面臨災難性的後果。可見,國企融資的低效率意味著國有銀行的虧損。國有企業規模越大,占gdp的比重越高,意味著國有銀行壞賬越多。同時,由於缺乏有效的破產機制,當前資產重組的結果可能是好企業被低效企業拖垮。從整個規模來看,是國有經濟整體效率的累積惡化,也就是國有銀行連接的國有企業。
我們來詳細分析壹下這種傳導機制:
壹是企業融資結構不合理導致銀行資產負債運行存在嚴重缺陷。
有資料顯示,1998期間,國企60%的固定資產和90%的流動資金來自銀行貸款。這種壟斷性的單壹間接融資形式,必然使國有企業越來越依賴銀行資金的支持,也使我國銀行資金的配置格局存在嚴重缺陷。比如,1996期間,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負債率為96.62%。國有商業銀行的自有資本占主要風險資產(貸款)的4.52%。這種高負債的信貸業務是建立在公眾高度信任的基礎上的。當公眾信任度下降時,最大的影響就是存款緊縮。大規模存款緊縮將導致銀行破產。央行只能通過通脹來提高銀行體系資產的流動性。
同時,在資產項目構成中,貸款總額約占總資產的80%,而同業存款和購買國債總額僅占3%-5%,消費信貸和房地產抵押貸款仍為空白。
相比之下,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所有商業銀行總資產的65,438+00%是消費貸款,30%是房地產抵押貸款和擔保個人貸款。中國商業銀行以無擔保貸款為主體的資產結構無疑增加了自身的風險。現實表明,企業對銀行信貸資金的高度依賴,使得國有企業“吃飽了撐的”銀行資金,根本不註重融資質量,更談不上通過融資優化配置,極大扭曲了銀企關系,使得銀行資金的配置全部投入到國有企業的大鍋裏。壹旦國家實行從緊的宏觀經濟政策,企業的資金馬上就會緊張,導致不同程度的生產滑脫,造成經濟運行比較大的波動。
其次,由於商業銀行的資產配置依賴於經營的微觀經濟主體——國有企業仍在無效率地經營,影響了商業資產配置效率的提高。
可見,只有將投資供求與效率結合起來,才能形成良性循環。我國國有企業的投資供求排除了效率準則,大量資金流向低效無效企業,造成企業高負債和銀行壞賬。雖然中國的儲蓄率很高,但是有大量的資金可以利用。但由於特殊制度造成的投資供給和產出不對稱,大量資金流向國企。問題的關鍵是國企融資效率大幅下降,基本喪失償債能力。1998年虧損接近利潤的兩倍,國企幾乎不可能通過增長來彌補虧損。僅1998上半年,國有企業就向銀行轉嫁了4800億元的不良資產,使得銀行體系的泡沫壓力越來越大。財政資源的分配繼續受到嚴重扭曲。僅生產30%產值的國有企業占了70%以上的信貸,而生產70%以上產值的非國有企業貸款壹直異常困難。
國有企業因為效率低下,必然會借壞,再借壞,壞賬很多,最終拖垮銀行,導致信貸萎縮。微觀問題傳遞並集中在宏觀上。
總之,國有商業銀行既要滿足國有企業簡單再生產資金的需求,又要解決國有企業擴大再生產資金的需求,以維持國有企業的低效運轉。在國有企業虧損不斷擴大、虧損額逐步增加的情況下,國有商業銀行履行社會責任的結果是很難按照“安全”的原則約束自己的行為。其基本機制是:企業融資高、負債低、效率低,商業銀行流動性困境風險增加,央行貨幣過度膨脹形成有序且不可逆的過程。
三、對策和建議
(壹)重塑銀企關系,優化企業資本結構
在發達市場經濟國家,企業融資主要有兩種模式,即以英美為代表的證券主導型融資模式(直接融資)和以日本、德國為代表的銀行主導型融資模式(間接融資)。在我國,企業融資經歷了傳統體制下單壹的金融主導型融資模式和轉軌體制下畸形的銀行主導型融資模式。目前,國有企業的資金需求剛性和國有銀行的資金供給剛性,由於不是真正的融資主體,形成了“高粘連”的狀態。國有企業與國有銀行之間的融資行為實際上是壹種“內生融資”。國有企業融資效率與銀行危機研究國家、國有企業、國有銀行之間是“父子”關系,它們很難有真正的融資行為,而只是銀企之間的資金供給體系。正是這種“內生融資”和產權導致了企業高負債、銀行高不良資產、高風險等壹系列效應。因此,我們認為,在目前“內生融資”性質和產權安排沒有改變的條件下,有必要重塑銀企關系,即在明確企業和銀行是兩個獨立法人實體的基礎上,通過銀企在管理機制和產權關系上的緊密聯系,形成更具活力的組織形式,從而規範銀企市場關系。從這壹思路出發,我國理論界有人提出了將銀行對企業的部分債權轉為股權的設想,並付諸實施,起到了壹定的積極作用。銀行債權轉股權,壹方面可以降低企業資產負債率,優化企業資本結構;另壹方面可以提高銀行監管企業的積極性,從根本上遏制企業壞賬的形成。同時,需要重塑融資主體的制度基礎。首先,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即建立以“產權清晰、責任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為特征的公司制度。也就是說,國有企業要斷絕與政府的“父子”關系,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獨立經濟實體,通過股份制重構企業的產權組織形式。其次,建立現代商業銀行制度,對我國專業銀行進行商業化改造,首先要依據公司法明確商業銀行的法律地位,即商業銀行是獨立的金融企業法人,實行企業化管理和經營;同時,根據《商業銀行法》的要求,將專業銀行改造為商業銀行。在此基礎上,以股份制組織形式進行產權改革,最終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的商業銀行。這樣,商業銀行就可以擺脫政府的行政幹預,真正按照市場需求組織資金和貨幣管理,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但是,即使建立了市場體制下的融資主體關系,銀企之間的高負債、高風險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
(二)大力發展企業債券市場,實現企業最佳融資能力。
在中國股票市場和國債市場快速發展、迅速膨脹的同時,企業債券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甚至急劇萎縮或停滯。截至1996年末,我國共發行證券9918 740億元,但僅發行企業債券1565 09億元,僅占15 8%。這樣,企業在資本市場上的融資只是股票融資。其結果是企業融資結構單壹,機制不健全,功能有缺陷,不適應股權融資的下降和債務融資的上升,這是國際企業融資結構的趨勢。目前,美國債券市場的規模大約是股票市場的5倍。在亞太地區的新興市場國家,債務融資也在蓬勃發展。
在我國目前的條件下,企業發債基本不積極。現行資金供給制度的軟約束扼殺了企業直接融資的積極性。與間接融資相比,企業在融資成本、債務風險、經營效率等方面處於劣勢:壹是發債成本高。二是融資流程長,運營操作流程復雜。三是償債期限約束。
目前公司債發行規模小的基本癥結在於外部環境因素的限制。信貸資金的供給導致了企業對銀行貸款的過度依賴,扼殺了企業直接融資的積極性,國家從緊的指標管理使壹些涉足債券市場的企業難以滿足其發債需求。
企業的資金需求只能也必須由銀行來滿足,而在企業經營困難的情況下,必然會直接影響銀行資產的安全性。
因此,在深化企業改革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過程中,應大力發展企業債券市場,允許企業發行債券,提高企業債券融資的比重,以建立合理的企業融資結構。而且對於我國國有企業“軟約束”的特殊情況,發債的意義更大,就是倒逼企業走建立自我約束機制的道路。因為發債是有固定期限和利息界定的,企業到期必須全額還本付息,但不能像股票分紅壹樣臨時分配;而且購房者大多是居民,不可能拖欠老百姓的錢。這會增加企業的壓力,促使企業改善經營,建立自我約束機制。此外,大力發展企業債券也能起到積極作用,比如拓寬投融資渠道,讓部分過剩單位(國內保險公司每年都急於尋找經營渠道)投資企業債券,從而在壹定程度上防止這些過剩單位和大量社會遊資因投資渠道狹窄而進入股市投機。當然,公司債券市場發展的關鍵是建立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破產制度,並嚴格執行和管理。
(3)建立競爭、高效、綜合的商業銀行體系。
轉移風險能否最終得到控制和化解,取決於能否盡快建立壹個有競爭力的、高效的商業銀行體系。新的商業銀行體系建設必須有利於盤活不良資產,提高資產質量,最終將不良資產控制在安全範圍內,從根本上提高整個銀行體系的穩定性。這不僅是宏觀經濟體制的徹底改革,也是國有商業銀行金融和政策職能的根本解除,銀行體系的發展也至關重要。
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體制改革與發展中壹直存在著“換舊衣還是做新衣”的討論,即在銀行業改革過程中如何處理新商業銀行的設立與原國家專業銀行改革的關系,問題的實質是如何處理增量與存量的關系。從改革的實質來看,漸進式改革策略選擇的是“邊做新衣邊換舊衣”,銀行體制改革的重點是積極推進國有銀行向商業銀行的過渡。目前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另壹方面,國有商業銀行在轉型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和障礙,使得商業化進程過於緩慢。然而,緩慢且不確定的商業化進程使得這種壟斷具有更多的負面意義:首先,缺乏競爭不利於整個銀行體系效率的提高。二是銀行體系風險增加,包括外部信用風險和內部控制機制功能缺陷導致的內部風險。第三,整個銀行體系的資產質量因為無法良性化而無法改善,未來的損失還會繼續發生。資金配置效率無法得到根本提高,會將整個銀行體系推向高風險的邊緣。
因此,解決辦法在於增加存量,通過競爭提高效率。因此,有必要以更加積極的態度開放國內外的銀行業務,進壹步豐富現有的銀行體系,盡快從根本上改變國有商業銀行的壟斷地位,促進競爭,提高銀行體系的效率,最終建成綜合性的商業銀行體系。
總之,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企業融資的兩種基本方式——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必須和諧發展,這樣企業的融資成本才會降低,社會資金的配置效率才會提高。
實踐表明,國有企業融資效率的提高不僅依賴於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培育和完善,而且在壹定程度上已經成為金融市場綜合功能發揮的重要因素。長期以來,國有企業改革壹直是中國宏觀經濟發展政策的中心任務。人們希望能夠充分發揮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功能,提高國有企業的運營效率,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回應者:小雨翟晶-助理二級2-7 12:07
-
壹,企業融資效率和資源配置
企業融資是企業為經營生產準備所需資金的過程或行為。只有經營生產所需的資金準備好了,才能開始真正的生產經營過程。因此,企業融資是企業經營和生產過程的前提和支撐系統。
在現代經濟社會中,經濟活動的基本單位是企業和個人。企業是從事生產和流通的經營組織,也是基本的經濟單位。企業融資是現代企業正常順利運行的基礎和前提。因此,企業融資不僅對單個企業至關重要,對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現代社會經濟活動的起點是價值預付,經濟運行是預付價值的運動和增殖。具體來說,通過預付價值的流通和周轉,壹方面產生滿足社會需要的使用價值,另壹方面產生企業追求的交換價值和價值。壹個經濟社會是否預先擁有壹定的資金,決定了它的經濟能否在現代意義上平穩運行,決定了它的經濟發展速度。預付資金是實現經濟發展的第壹個和最初的決定性力量。因此,企業總是把籌集更多的營運資金和發展資金作為其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
企業融資不以單個企業的財產狀況和資本積累為基礎,也不以整個國家或社會的資金總量為基礎。它包括通過改變不同企業之間的資金用途來促進現代經濟的發展。因此,它不僅可以突破現有企業資金總量的限制,而且可以突破地區和國家的界限,為企業的正常運轉和國民經濟的發展註入必要的預付資金。
可見,企業的融資過程本質上就是資源配置的過程。特別是在市場經濟中,資源的使用是有償的,其他資源只有用資金交換後才能投入生產。這樣,工業化過程中的資源配置就表現為工業發展資金的供給和分配:即資金是投入使用還是閑置,是投入直接生產部門還是基礎設施,是投入產出效率高的行業或部門還是補貼虧損企業。因為追求增殖的特性,資本總是流向收益更高的單個企業。因此,不同行業和企業獲得資金的渠道、方式和規模,實際上反映了社會資源配置的效率。企業的融資過程本質上也是壹個資金供求形式的資源配置過程:即企業能否獲得資金,以什麽形式,通過什麽渠道獲得資金。將有限的資源配置給產出效率高或對經濟發展貢獻最大的企業或部門,既能提高社會資源配置效率,又能刺激低效部門實現高效率,否則就會因為資金不足而被淘汰。這樣,通過資金的運動,單個企業可以在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經濟效率的提高。
實踐證明,企業融資與現代經濟已經完全融為壹體。企業融資對現代經濟發展的直接和間接貢獻已經達到經濟發展總量的2/3左右。顯然,要保證現代經濟的平穩運行和穩定高速發展,就必須調整企業的融資結構,以達到最佳的融資能力(最高的效率),而企業的融資效率就成了壹個關鍵因素。
企業融資效率是指借貸能力的大小。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經濟運行完全按照計劃指令進行,企業的融資效率完全融入整個經濟的發展效率。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融資效率是相對獨立的,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經濟發展的效率。
中國經濟的增長方式正在從供給驅動向需求驅動轉變。粗放擴張受到市場需求的強烈制約,無效供給會被過濾掉。增長開始變得內生,是市場運行的結果而不是經濟目標的主管意誌,粗放的高速增長逐漸失去了制度基礎。中國的經濟增長必須面對這種變化並適應它。在供大於求、買方市場的條件下,企業要想生存,只有及時了解市場需求,不斷提高融資效率,才能在競爭中取勝。融資效率是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和最持久的源泉。相反,不顧市場需求盲目擴張,只會造成產品積壓和資源浪費,導致企業壞賬長期上升,給長期增長帶來隱患。
二,企業融資效率與銀行危機的內在機制
企業融資效率低下是中國經濟的運行特征。多投資多消費使經濟運行對銀行體系形成自下而上的需求壓力,形成中國特色的資金逆轉機制。
低效格局下的逆轉,導致銀行長期資金運用大於資金來源。低效率的特征是在相同的產出水平下需要投入和消耗更多的資本。為了彌補低效率的損失,政府需要從銀行貸更多的錢用於替代投資;低效投資需要更多的貸款來完成相同單位的產能;投產後效益不佳,導致還貸困難,還款周期延長。相當比例的國有企業虧損,瀕臨破產,使得部分銀行貸款無法收回。面對嚴重虧損,如果企業不想停產,最簡單的選擇就是靠“啃”銀行貸款來維持。低效形成銀行資金使用中的高呆壞賬率;融資效率不高。從資金運動的角度看,表現為資金周轉速度變慢,而貸款周轉速度變慢,意味著需要更多的貸款資金來支持同等規模的投資、建設和生產經營。這些都對銀行的資金使用者造成了強大的貸款壓力。如果不能從根本上提高企業的融資效率,就會把整個銀行體系推向高風險的邊緣。
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國有企業的資金來源主要通過財政渠道分配。改革以來,這種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財政和銀行的職責分工有了很大的調整:企業的外部資金來源逐漸從依靠財政轉變為主要依靠銀行。上世紀80年代中期,財政基本停止了對企業的增資,之前沒有全部撥付的流動資金也沒有撥付。企業其實只能靠貸款發展,因為除了銀行貸款,沒有其他融資渠道。中國經濟已經從“計劃-金融主導”進入“銀行融資推動”的發展階段。由於企業借貸沒有內在的約束機制,壹些企業借貸的規模越來越大。即使是自有資本較多的企業,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擴張中也過於依賴銀行貸款,將銀行貸款視為股權投資,導致相當壹部分國有企業對自有資本負債過多。
正是由於國有企業對銀行的巨大依賴性,在銀行主導的融資機制作用下,形成了國有企業難以清償的巨額債務和國有銀行的大量不良資產。對於銀行體系而言,高比例的不良資產是形成信用風險和促進銀行體系脆弱性的主要因素。我們知道,高比例的不良資產意味著很大壹部分居民儲蓄找不到相應的實物資本,或者已經流失。同時也意味著壹些國有商業銀行在技術上已經破產。壹旦信貸危機被觸發,整個銀行體系將面臨災難性的後果。可見,國企融資的低效率意味著國有銀行的虧損。國有企業規模越大,占gdp的比重越高,意味著國有銀行壞賬越多。同時,由於缺乏有效的破產機制,當前資產重組的結果可能是好企業被低效企業拖垮。從整個規模來看,是國有經濟整體效率的累積惡化,也就是國有銀行連接的國有企業。
我們來詳細分析壹下這種傳導機制:
壹是企業融資結構不合理導致銀行資產負債運行存在嚴重缺陷。
有資料顯示,1998期間,國企60%的固定資產和90%的流動資金來自銀行貸款。這種壟斷性的單壹間接融資形式,必然使國有企業越來越依賴銀行資金的支持,也使我國銀行資金的配置格局存在嚴重缺陷。比如,1996期間,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負債率為96.62%。國有商業銀行的自有資本占主要風險資產(貸款)的4.52%。這種高負債的信貸業務是建立在公眾高度信任的基礎上的。當公眾信任度下降時,最大的影響就是存款緊縮。大規模存款緊縮將導致銀行破產。央行只能通過通脹來提高銀行體系資產的流動性。
同時,在資產項目構成中,貸款總額約占總資產的80%,而同業存款和購買國債總額僅占3%-5%,消費信貸和房地產抵押貸款仍為空白。
相比之下,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所有商業銀行總資產的65,438+00%是消費貸款,30%是房地產抵押貸款和擔保個人貸款。中國商業銀行以無擔保貸款為主體的資產結構無疑增加了自身的風險。現實表明,企業對銀行信貸資金的高度依賴,使得國有企業“吃飽了撐的”銀行資金,根本不註重融資質量,更談不上通過融資優化配置,極大扭曲了銀企關系,使得銀行資金的配置全部投入到國有企業的大鍋裏。壹旦國家實行從緊的宏觀經濟政策,企業的資金馬上就會緊張,導致不同程度的生產滑脫,造成經濟運行比較大的波動。
其次,由於商業銀行的資產配置依賴於經營的微觀經濟主體——國有企業仍在無效率地經營,影響了商業資產配置效率的提高。
可見,只有將投資供求與效率結合起來,才能形成良性循環。我國國有企業的投資供求排除了效率準則,大量資金流向低效無效企業,造成企業高負債和銀行壞賬。雖然中國的儲蓄率很高,但是有大量的資金可以利用。但由於特殊制度造成的投資供給和產出不對稱,大量資金流向國企。問題的關鍵是國企融資效率大幅下降,基本喪失償債能力。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