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至1933年經濟大危機與羅斯福新政
壹、華爾街黑色星期四
1929年三月,赫伯特.胡佛出任美國第31屆總統。他曾吹噓說:我們將很快消除貧窮,將讓每個家庭都能在車座裏有壹輛汽車,揭開鍋就有壹只雞。然而,經濟危機的最初征兆已經出現,消費額增長率下降,產品庫存積壓越來越多。自進入1929年以來,股票投機完全失控,股票發行數和股票價格上漲之大已遠遠脫離了現實經濟狀況。9月下旬,知情的人開始拋售大批股票。10月24日是個星期四,證券交易所好象著了火的瘋人院,人們急奔、猛推、亂叫、狂吼,僅壹天內就拋售股票1300萬股。人們稱這壹天為“黑色星期四”。
壹批大銀行家急忙在摩根公司的辦公室召開會議,決定拿出二億多美元,由交易所副董事長以經紀人身份買進大批股票,同時,政府派警察在交易所維持秩序,交易所平靜了三、四天。
1929年10月29日是個星期二,股票市場再次出現拋售狂潮,華爾街股票交易所內已擠得水泄不通,人們還是不斷用進取,有的股票原來壹股48美元,這天只賣1美元。到11月,紐約交易所全部有價證券的價格下跌50%,損失450億美元左右。股票市場完全崩潰,大批從事股票投機的銀行紛紛倒閉,不少將壹輩子積蓄買成股票的人,轉眼成為赤貧,跳樓、上吊、用煤氣自殺的新聞比比皆是。
二、危機的蔓延與惡化
紐約股票市場崩潰以後,西方銀行家、企業家、政治家和經濟學家並未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隨著股票市場的崩潰,美國經濟隨即全面陷入毀滅性的災難之中。美國在20-30年代的危機時期,工商企業倒閉十壹萬零四百三十四家,采煤業萎縮65.6%,、煉鋼業萎縮84.77%,、汽車工業萎縮92.1%,、商品零售萎縮49.5%,出口貿易萎縮67.9%。
西方其他國家經濟的穩定和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美國的資金流入和向美國的商品輸出,這些國家也跟著被卷進了經濟危機,英國出現了紛紛向銀行提取黃金的風潮。1929年7月初至9月,外流黃金價值2億英鎊,9月下旬,英國宣布廢除金本位制,英格蘭銀行停止制幣兌付黃金,接著,其他壹些國家也廢除金本位制,西方貨幣制度開始崩潰。
歐洲的金融風潮又波及美國,儲戶紛紛向銀行提款。1933年初,壹萬八千多家銀行***吸收存款410億美元,而庫存現金還不到60億,根本就無法應對儲戶提款。到了這年3月初,***倒閉銀行6000多家,美國公眾人心惶惶。西方各國為了擺脫危機,盡量把危機後果轉嫁給本國人民和亞非拉人民。在拉丁美洲,從美國進口的農業機械和汽車的價格僅下降10-15%,而出口的可可豆和咖啡的價格卻下降了50-70%,即使如此,仍有堆積如山的農產品賣不出去。
西方國家之間以鄰為壑,極力地把危機禍水引向他國。1930年6月,美國國會通過了斯穆特—霍利關稅法,把關稅平均提高了20%以上,其他各國也相繼提高了關稅,進行報復。各國還展開了貨幣戰、傾銷戰。從英國廢除金本位,英鎊貶值開始,56個國家相繼使本國貨幣貶值,以增加出口,減少進口。日本甚至讓日元貶值近40%,借以大幅度降低棉紡織品等的出口價格,向世界各地大肆傾銷。
三、生產過剩和消費不足
危機期間,勞動人民處於饑寒之中,而壟斷資本家為了穩定價格、保持利潤,大量銷毀農副產品。在美國先後銷毀了100萬車皮糧食,26萬多車皮咖啡,28萬多車皮砂糖,2.5萬噸肉。美國報紙公開宣傳用谷物作燃料的好處,家庭、學校、機關紛紛不用煤磚而用谷物作燃料。
危機期間,美、英、法、德四國***有約29萬家企業破產,工廠區死氣沈沈,廠用鐵路上野草叢生,資本主義世界工人失業人數急劇增長。1933年3月,美國的全失業大軍達到壹千七百萬人,每4名工人中就有1人失業。當時的美國總統胡佛拒絕由聯邦政府對失業者施行直接救濟,但鑒於蘋果豐收,他同意政府收購壹批蘋果,廉價賒給失業工人去賣,於是,那些日子,紐約街頭每隔幾步就有人在無精打采地叫賣蘋果。
民間慈善機構和州政府設立了壹些救濟站、施湯站,但“僧多粥少”,1933年,美國有400萬赤貧戶,***約壹千五百萬到兩千萬人掙紮在饑餓線上,領救濟的隊伍總是排得很長,而每人之能夠領到壹小塊面包和壹點湯。
城市裏成群的乞丐和面黃肌瘦的男女老少,拿著破口袋(時稱胡佛袋)在垃圾堆裏搜尋剩余的食物。常有失業的人群在碼頭上徘徊等待,壹有腐爛的水果蔬菜扔出來,就蜂擁而上,互相爭奪。
美國約有100萬戶家庭付不起以住宅為抵押的貸款,被地方法官趕出家門。他們就在近郊空地上用破鐵皮、紙板和粗麻布等搭起窩棚,人稱“胡佛別墅”,各城市的周圍有大片破爛窩棚,人們把這些地方稱為“胡佛村”。還有許多人在別人家的門檐上、小胡同或公園長凳上過夜,身上蓋的是舊報紙,人稱“胡佛毯”。
大批建築師、工程師、醫生、教師、作家等腦力勞動者也失業了。有些學校發不出工資,教師只能到學生家去吃派飯。農村中大批佃農破產,分成制農民和農業工人慘遭失業,在各地的公路上、鐵路旁,不時出現大批流浪的人群。
四、反失業、反饑餓的鬥爭
胡佛壹再說:“經濟很快會復蘇”,“繁榮就在前面”。但對失業和饑餓毫無辦法。1930年3月6日,美國各城市125萬工人舉行示威,紐約有11萬人參加。1931年12月和1932年2月,兩次舉行了全國性的反饑餓大遊行,各城市***有100萬人參加。各地派代表在首都會齊,向白宮情願,壹次1800人,壹次3000人,這是轟動全國的向華盛頓饑餓進軍。1932年3月,底特律3000工人要求福特汽車廠老板福特發給被解雇者壹半工資,福特叫來警察鎮壓,打死4人 ,傷幾十人。幾天後,15000人為被害者送葬,被害者棺材上覆蓋著紅旗。
1932年8月,依阿華州西荷郡爆發了奶農反抗鬥爭,在壹個月內,奶農三次沖擊牛奶公司,抗議過分壓低牛奶收購價格。抗議的人群把三萬四千磅牛奶全都傾倒在地,並把汽油倒進牛奶桶裏。
危機期間,規模最大的抗議鬥爭是退伍軍人要求立即全部發放補償金的進軍。1932年5月,25000名失業退伍軍人從四面八方匯集到華盛頓,他們攜家帶口在公園裏大街上搭起窩棚,或在空的貨棧、政府建築物裏住下。多數退伍軍人聚集在國會大廈周圍,希望至少要和總統會談壹次,胡佛不僅拒絕接見情願者,還在白宮周圍加派警察日月巡邏,總統府大門被用鐵鏈鎖上。
五、羅斯福當選總統
福蘭克林.羅斯福於1882年出生於紐約州海德公園鎮壹個富豪家庭,童年時隨父母多次到過歐洲,學會了法語和德語。1900年進哈佛大學攻讀歷史和政治。1904年他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法律。羅斯福的政治生涯開始於1910年,這壹年他競選紐約州參議員獲勝。1920年被推舉為民主黨的副總統候選人。1921年8月,羅斯福患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癥)而雙腿癱瘓,時值39歲。
1928年,羅斯福重返政壇,參加紐約州州長競選。他精神抖擻,壹手拄著拐杖,壹手扶著兒子的肩膀登臺講演。1932年,接受民主黨的提名,羅斯福參加總統競選,他發表廣播演說,“我決心為美國人民實行新政”。深陷困境的美國各階層選民對羅斯福抱有希望,“新政”二字不脛而走,很快家喻戶曉。羅斯福手拄拐杖,乘坐火車、汽車、輪船跑遍美國,每天演講二十余次,到處受到熱烈歡迎。1932年11月,羅斯福以壓倒多數的選票競選獲勝。
六、反危機和改革
1933年,美國經濟幾乎瀕臨絕境。3月4日,羅斯福就任美國第32屆總統,千百萬美國人在收音機旁收聽總統發表就職演說。羅斯福告訴美國人民,他相信美國必將振奮起來。為了推行新政,羅斯福召集壹些學者、專家組成自己的智囊團,為他們擬定法案,起草講演稿,出謀劃策。
為制止銀行倒閉風潮,1933年3月6日,羅斯福宣布全國銀行休業。9日召開國會特別會議,提出了《緊急銀行法》,由於局勢異常危機,議員們來不及看完全文,就以口號聲表決通過了該法案,授權總統采取各種有效措施整頓和穩定金融秩序。羅斯福總統授權財政部檢查銀行資產負債情況,發行了30億美元新鈔,以支持大銀行開業,並勒令失去支付能力的小銀行停業,煞住擠兌風。不久政府又公布了《存款保險法》,對5000美元以下的存款,由政府信譽保證其安全,以恢復銀行信用。
羅斯福多次舉行全國廣播講話,它像同大家壹起圍爐談家常壹樣,用通俗易懂、親切爽朗的語言,介紹情況,說明政策,講清道理,求得公眾對新政的理解和支持,他把這稱為“爐邊談話”。
1933年5月,國會通過《農業調整法》,其核心是減耕減產,防止農業生產過剩。農業調整管理局火速派出10萬余名工作人員到各地同農場主訂立減產合同。政府對大量縮減土地面積和降低牲畜繁殖率者給與津貼和獎金。根據數百萬份減耕減產合同,縮減了小麥、棉花、煙草等15種農作物的播種面積。到1934年,全美減耕面積達4000萬英畝,為了減耕減產,全美曾犁掉棉田1000萬英畝,國家為此付出1億美元補貼。
1933年6月,羅斯福批準公布《全國產業復興法》,並成立“國家產業復興局”負責貫徹實施。該法令要求各產業部門分別成立同業分會,制定公平競爭法規,對價格、產量、雇傭等作出限制,以免生產過剩。為使該法令能順利貫徹,政府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把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鳥藍鷹作為擁護產業復興法的標誌。幾年內,國會先後制定了不同行業的765個基本法規和208個補充法規,90%的企業自願或被迫接受了這些法規,在企業裏懸掛起了“藍鷹”標誌。
《全國產業復興法》規定,工人有組織工會,自願參加任何工會,以及同資方簽訂集體合同的權利,規定資方必須接受最高工時限定數和最低工資額的限制。
1933年5月,政府頒布《聯邦緊急救濟法》,設立聯邦緊急救濟署,國家撥款***各州免費向失業者發放生活必需品,並從這壹年10月開始試行“以工代賑”政策,即政府雇用失業者興建公***工程,而不是單純向他們施舍。為此設立了國民工程管理局,興建了18萬個小型公***工程項目。如學校、圖書館、道路等,先後吸收了450萬失業者參加工作。政府還吸收了18-25歲的失業青年組成了民間自然資源保護隊,他們從事造林、興修水利、水土保持、美化公園、建築道路等工作,除食宿外,每人每月可領到30美元報酬。從1933年到1941年,先後吸收了民間自然資源保護隊員140萬人。
七、頂住壓力,繼續推進改革
新政初期的壹系列措施,穩定了經濟局勢,特別是擴大政府開支,興建大規模公***工程刺激了消費和投資,促進了經濟的進壹步回升。
經濟稍微好轉,部分壟斷資本家便起來反對新政。1935年、1936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先後裁決《全國產業復興法》和《農業調整法》違憲,予以廢除。
羅斯福繼續堅決推進改革。
第壹、繼續並擴大公***工程投資
1935年5月,成立的“工程振興管理局”主持的大型公***工程平均每月雇傭200多萬工人,新政最大的工程是“田納西河流域工程”。並對知識分子提供幫助,大批作家、演員、畫家和其他知識分子受到雇傭,讓他們編寫旅遊指南、盲人讀物、畫壁畫、到農村去演出。
第二,繼續調整勞資關系
1935年7月,頒布了《勞工關系法》,重申工人權利;1938年6月國會通過《公平勞動標準法》(即工資工時法),規定最高工時數為每周40小時,每小時最低工資40美分,禁止使用童工。
第三,實施《社會保險法》
通過向企業課稅、工人工資提成和政府撥款三種途徑設立失業保險基金,承擔失業者每年為期12到26周的保險。年滿65周歲的退休工資勞動者可領取壹定數額的養老金,傷殘人和不能自立的母親、兒童可獲得救濟。
第四,建立“恒定糧倉”
根據1938年新的“農業調整法”,由政府和農場主商定農產品的生產限額和平價,供過於求而市場價格低於平價時,農戶可把產品儲存起來,以此為抵押可換得壹筆貸款;當市場價格達到平價時,農戶出售產品並歸還貸款。政府還幫助流浪的佃農和季節工人定居下來。1937年成立“農場保險管理局”,建立了30個各可收容1.2-1.5萬流浪家庭的營地,幫助農民清償債務,並向他們發放貸款,組織合作租地和購買農用機器。
第五,放棄財政平衡,實行赤字財政
羅斯福政府實行赤字預算的財政政策,大量發行公債,以滿足政府擴大開支,進行公***投資所需的巨額資金。1932-1940年,聯邦國債從194.8億美元增加到429.6億美元,聯邦赤字連年增加。
第六、改革稅收政策,增加政府收入
1935年頒布《財產稅法》對巨額個人收入征收累進附加稅。凡純收入在5萬美元以上者征稅31%;純收入在500萬美元以上者則征稅75%,少數大富翁的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有所下降。有力地遏制了貧富兩極分化的加大。
八、羅斯福新政的實質
新政的實質是實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通過國家幹預和調節渡過危機,發展經濟,穩定政局,維護資本主義制度。
有人攻擊羅斯福搞社會主義化,羅斯福回答說:“在美國,沒有人比我對私人企業有著更堅強的信念。正是新政挽救了被拖到毀滅邊緣的私人利潤和自由企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