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9國土資源大調查實施以來,在中國地質調查局的統壹部署下,青藏高原空白區地質填圖工作全面展開。到2005年,歷時7年,投資3.4億元,涉及30多個地質單位、近千名地質工作者,完成了全部空白區1104 km2的區域地質調查,也宣告了我國國土中等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的全面覆蓋。
青藏高原地質調查完成了國際比例尺1∶25萬的110區域地質圖,全面調查了青藏高原的地質特征、資源背景和地質環境。同時,取得了大量新發現和原創性成果:
-20蛇綠混雜巖帶和16高壓、超高壓變質帶的發現和確認,初步確定了青藏高原的基本地質構造格架;
——新發現古生物化石數萬種,重新厘定和新建壹批地層單位,青藏高原地層系統得到全面完善;
——新發現重要礦(化)點和成礦線索600余處,基本查明規模巨大、具有重要工業前景的鐵、銅等數十個多金屬礦化帶;
——發現並確認了大量重要巖漿巖,摸清了巖漿巖的分布和演化規律,對青藏高原不同演化階段板塊俯沖碰撞過程中的構造-巖漿事件及成礦作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新發現和確認了壹系列重要地質界面,確定了壹批重要地質事件,為研究青藏高原構造演化歷史和成礦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礎資料;
——第四紀地質和高原隆升及其對生態環境影響的調查取得重要進展;
——編制了壹批全新的高原地質、礦產、災害、旅遊基礎圖,建立了岡底斯-喜馬拉雅地質圖空間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