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
托馬斯·斯特爾那斯·艾略特(1888-1965)是英美詩人、劇作家和評論家。出生於美國密蘇裏州聖路易斯,祖籍英國。我父親是個磚商,我母親是個詩人。65438年至0906年,艾略特進入哈佛大學學習哲學和英法文學,走上象征主義詩歌創作之路。1910赴巴黎索爾大學學習哲學和文學。1913,哈佛大學哲學系助教。1914,赴倫敦牛津大學學習希臘哲學。不久結婚並定居英國,做過教師、銀行職員和雜誌編輯。1922,《文學批評季刊標準》創刊。1926,牛津大學講師。1927,加入英國國籍和國教。1952,倫敦圖書館館長。1965死了。
艾略特從1909開始寫詩。先後出版了《普魯弗·洛克的情歌》(1917)、《詩歌》(1919)、《荒原》(1922)、《艾略特的詩歌》(1909-2925)。其中,普魯弗·洛克的《情歌》是早期詩歌的代表作;創作中期產生的《荒原》是20世紀西方文學劃時代的作品,是現代主義詩歌的裏程碑。四重奏是晚期詩歌的傑作。
20世紀30年代以後,艾略特將主要精力投入到詩劇創作中。主要作品有《大教堂謀殺案》(1935)、《家庭團聚》(1539)、《雞尾酒會》(1950)、《機要秘書》(1954)、《政壇老將》(65438)。
艾略特也是英美新批評的創始人之壹。主要著作有《傳統與個人才能》(1917)、《論元文學派詩人》(1921)、《批評的作用》(1923)、《詩歌與批評的效用》等。
艾略特自稱政治上是保皇派,宗教上是英國天主教徒,文學上是古典主義者。他的文化思想屬於新經院哲學和修道學的範疇,主張以宗教為政治文化中心,以“宗教復興”拯救西方資本主義的文明危機。艾略特的文學創作和批評作品在20世紀英美現代主義文學和新批評理論中起到了開拓性的作用,被譽為“現代文學批評大師”,壹度成為英美詩壇的領軍人物。
1948年,艾略特“因其在當代詩歌中的傑出貢獻和開拓性作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