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河源到貴德的山地和草原高原屬於青藏高原。山峰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上遊河谷海拔超過4200米。上遊河谷兩岸地形平緩,排水不暢;導致大面積的沼澤和許多湖泊。貴德從金夢河開始的河段是黃土高原,南部有呂梁錫伯、渭河谷地,北部有鄂爾多斯高原,西部有蘭州谷地。黃土高原海拔壹般為65,438+0,000 ~ 65,438+0,300m,地形起伏大,坡度陡,沖溝深,沖溝地面坡度為65,438+0.5 ~ 20度,沖溝面積占40 ~ 50%,沖溝密度為3 ~ 5km/km2,切割深度超過65,438+000m。在金夢下面,它進入地勢低窪的華北平原,海拔不超過50米。進入下遊後,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僅為0.12%。水流變慢,沈積大量泥沙,高出地面4 ~ 5米。由於黃河多次改道,地面沖積出扇形古河床和古天然堤,成為緩丘窪地相間的傾斜平原,窪地相對開闊平坦。
河流流域調查
黃河從源頭上遊至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全長3472公裏。中遊為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河長1206 km。桃花峪以下是下遊,河長786公裏。(關於黃河上中下遊的劃分有多種意見,此處采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黃河自東向西橫貫中國,流域東西長1.900公裏,南北寬1.654,38+0.000公裏,總面積752443平方公裏。
黃河,像壹只昂首挺胸的雄獅,從青藏高原穿越青海、甘肅兩省的崇山峻嶺。橫跨寧夏和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奔騰在晉陜之間的山溝裏;突破“龍門”,在西嶽華山腳下掉頭,穿過華北平原,奔向渤海之濱。流經9個省區,匯聚40多條主要支流和1000多條溪流和河流,行程5464公裏,流域面積75萬多平方公裏,是中國第二長河。全流域年均降水量約400毫米,而黃河年均徑流量僅為574億立方米,在中國河流中排名第八。流域內耕地2億多畝,加上下遊沿豫魯河地區,人口約6543.8+0億。
全黃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80億立方米,流域年均徑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畝水量324立方米。
黃河中遊流經黃土高原。由於水土流失,支流帶來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年最大輸沙量3965438+1億噸(1933),最大含沙量920kg/m3(1977)。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654.38+0.6億噸,平均含沙量35 kg/m3。
枝
黃河的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麗、清水、大黑、窟野、武定、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
渭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
主要湖泊
有紮陵湖、鄂陵湖、烏梁素海、東平湖。
主流峽谷
黃河幹流有30個峽谷,上遊28個,中遊2個。下遊流經華北平原,沒有峽谷。幹流峽谷段長1707 km,占幹流全長的31.2%。
長江:[編輯此段]幹流概況
長江幹流的名稱各不相同:源頭到黨渠口(藏語稱“曲”)的叫,是長江的主要源頭,全長358公裏;青海省玉樹縣黨渠口至巴塘河口,稱通天河,長813公裏;巴塘口至四川宜賓岷江口,古稱金沙江,長2308公裏;宜賓的岷江入海口距長江入海口約2800公裏,俗稱長江。其中湖北省的宜賓、宜昌稱為“川江”(奉節至宜昌的三峽段也稱為“峽江”),湖北省的枝城稱為荊江,江蘇省的揚州、鎮江以下也稱為長江。高原和山區占流域面積的65.6%;丘陵占24%;平原和低地占10.4%。
長江支流48條,面積654.38+0萬平方公裏以上;5萬多平方公裏是雅礱江、岷江及其支流,包括大渡河、嘉陵江、烏江、元江、湘江、漢江、贛江。其中雅礱江、岷江、嘉陵江、漢江為65438+萬平方公裏以上,嘉陵江流域面積最大,約16萬平方公裏。
我國大部分淡水湖分布在長江中下遊,面積較大的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
長江發源於唐古拉山,在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的西南。這裏冰川分布廣泛,江、迪如冰川的冰雪融水是長江的源頭。從江源到河口,可分為三段。
四川省宜賓市,以下簡稱長江;湖北宜昌以上是長江上遊;宜昌到湖口,江西是長江中遊;從湖口到入海口(崇明島)是下遊。上遊河段長約3500公裏,楚瑪爾河是長江的北源。木魯烏蘇河是長江的南源,水流長,水量大。根據“江源只在遠方”的原則,其最長的支流脫脫河應該是長江的正源。從黨曲河口到青海玉樹的那段叫通天河,長813公裏。河道寬闊,水流緩慢。從玉樹到宜賓,叫金沙江,古稱麗水。自北向南,穿過橫斷山脈,在雲南石鼓附近轉向東北,進入四川盆地,在宜賓匯入岷江,全長2300公裏。被稱為繼宜賓之後的長江。中遊長約1000公裏,因流經四川盆地,俗稱川江。從宜賓到重慶,河道相當曲折。這條河從奉節的白蒂山到宜昌的南津關,穿過川鄂交界山區的大峽谷。自西向東有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合稱三峽,全長204公裏。沙灘上到處都是急流,河隙很大。自古被稱為長江天險。下遊河段長約1850公裏,河流落差小,水流緩慢,江面寬闊,壹般在2公裏以上,最窄處650米。
河道十分曲折,特別是從湖北枝江到湖南城陵磯,古稱荊江,有“九曲回腸”之稱。由於流速緩慢,泥沙淤積較多,每當汛期來臨,極易造成洪澇災害。自古以來就有“長江千裏,險在荊江”的說法。從宜昌到蕪湖,兩岸湖泊眾多,其中洞庭湖和鄱陽湖最大。洞庭湖是長江的天然水庫。河流進入江蘇後,因為山體阻力,繞過寧鎮山向東北。從下面的鎮江轉向蜀南,進入三角洲地區。地勢平坦,湖泊星羅棋布,水道交織如網,壹派水鄉鄉村的景象。河口寬達80公裏,呈現出河海相連的壯觀景色。長江兩岸有很多著名的大澤,風景優美,旅遊景點很多。因為流程長,流域廣,土地肥沃,灌溉方便,中遊有“天府之國”,下遊有“魚米之鄉”,物產豐富。雖然中華民族的搖籃在黃河流域,但據史書記載,滅殷後,其疆域南至長江流域。從那時起,黃河和長江流域成為中國歷史和文化發展的焦點。
沿江有很多著名的城市,比如重慶、宜昌、武漢、南京、上海。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兩岸名勝古跡眾多,是了解中國歷史的寶貴資料,還有許多神話傳說,是中國文學的寶貴遺產。自古以來,長江幹支流就是我國南方水上交通的大動脈,橫貫東西,縱貫南北,全長8萬多公裏。萬噸船可達南京,八千噸船可達瀘州(豐水期)。
長江從河源到入海口,跨越我國地形上的三個巨大臺階,經過不同的地質構造和地層,沿途接收支流,對長江的谷形和水流特性產生不同的影響。根據水文地貌特征,幹流分為三段:上遊河源至宜昌,中遊宜昌至湖口,下遊湖口以下。
①上遊部分。這條河的上遊橫跨兩個地形臺階。全長4529公裏,占長江長度的72.0%。流域面積654.38+0.006萬平方公裏,占流域面積的55.6%。脫脫河和通天河上遊(從囊基巴隆到巴塘河口)是青藏高原腹地的熱門,第壹級臺階。因為在高原頂部,河谷寬而淺,壹般河寬300 ~ 1700米,河道蜿蜒曲折,水流緩而散,支流眾多。從巴塘河口到宜賓,叫金沙江,是第壹級臺階到第二級臺階的過渡段。這裏地勢險峻,山高谷深。除部分地段河谷較寬外,河流貫穿峽谷,坡度較大,河水湍急。雲南石鼓以下,突然轉向東北,著名的虎跳峽就在石鼓以下35公裏處。峽谷長16公裏,最窄處只有30米。離開虎跳峽,穿越雲貴高原北部,進入四川省新城下面的第二級臺階,在宜賓附近匯聚岷江,稱為長江。宜賓到宜昌長1030公裏,習慣上叫川江。河流在四川盆地內蜿蜒曲折,河床平緩,沿途接納沱江、嘉陵江、烏江等多條支流,水量大增,江面變寬。長江經過奉節白帝城,經過第二級臺階到第三級臺階的過渡段,穿過七月、巫山、黃陵三個背斜和兩個向斜,形成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全長約200公裏,峽谷和寬谷相間排列。
②中遊。長江從宜昌以下離開三峽,第三級進入長江中下遊。江面變寬,水流緩慢,河道彎曲。長927公裏,占長江長度的14.7%。流域面積67.9萬平方公裏,占流域面積的37.6%。其中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磯段長約420公裏。因古為荊州地區,故名荊江。荊江分為上荊江(枝城至藕池口)和下荊江(藕池口至城陵磯)兩段。下荊江彎道發達,有“九曲回腸”之稱。中遊兩岸湖泊眾多,河湖相連,形成了洞庭湖和鄱陽湖兩個龐大的水系。長江接納兩大水系和支流直接入江的水後,水量增加了壹倍多。進入壺口以下的下遊路段。
③下遊段。水深較寬,從湖口到出海口,長844公裏,占長江長度的13.3%。流域面積654.38+0.23萬平方公裏,占流域面積的6.8%。長江的幹流在江蘇省的揚州和鎮江也叫長江。古代以揚子天津、揚子縣命名。現在外國人經常用長江這個名字來指代整個長江。受大同以下潮汐影響,進入長江口的平均潮流達到每秒26.6萬立方米,是長江年均入海流量的8.8倍。正常情況下,壹次潮汐來水總量約為32.5億立方米,大潮時可達45億立方米。由於海水倒灌,河流流速減慢,攜帶的泥沙沈積在下遊河段,特別是河口附近。所以在河中央形成了幾十個大小不壹的沙洲,其中最大的是崇明島。
長江中下遊平原
中國長江三峽以東中下遊帶狀平原。北部是淮揚山和黃淮平原,南部是江南丘陵和浙閩丘陵。它是長江及其支流沖積而成的。面積約20萬平方公裏。地勢低平,海拔大多在50米左右。中遊包括湖北的江漢平原、湖南的洞庭湖平原和江西的鄱陽湖平原。下遊平原包括安徽沿江平原和巢湖平原(安徽中部平原),以及江浙滬之間的長江三角洲。氣候大部分屬於北亞熱帶,小部分屬於中亞熱帶北緣。年平均氣溫14 ~ 18℃,最冷月平均氣溫0 ~ 5.5℃,絕對最低氣溫-10 ~-20℃,最熱月平均氣溫27 ~ 28℃,無霜期210 ~ 270天。農業作物壹年兩到三次,年降水量1000 ~ 1400 mm,集中在春季和夏季。地帶性土壤僅見於低丘和緩丘,主要為黃棕壤或黃褐土。南緣是紅壤,平原大部分是水稻土。農業發達,土地復墾指數高(上海62.1%,江蘇45.6%),是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基地。盛產水稻、小麥、棉花、油菜、蠶、苧麻、黃麻等。河流、樹枝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湖泊面積2萬平方公裏,相當於平原面積的10%。包括小湖在內的大湖1.3萬多個,面積1.2萬平方公裏,占兩湖平原面積的20%以上,是中國湖泊最多的地方。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等淡水湖眾多,與長江相連,具有調節水量、削減洪峰的功能。它們出產魚、蝦、蟹、荷花、菱角和蘆葦,以及中華鱘、揚子鱷和白暨豚等世界珍品。水產品在中國占有重要地位,被譽為魚米之鄉。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壹,包括上海、南京、武漢、南昌、蘇州、無錫、常州、南通、蕪湖、長沙。主要工業有鋼鐵、機械、電力、紡織和化學,是重要的工業基地。平原地處中國南北和東西交通網絡的樞紐,水陸交通發達。長江貫穿中部,成為壹條東西向的水路大動脈,其眾多支流形成壹個龐大的水路網絡。
■長江三角洲
中國長江和錢塘江在入海處是沖積三角洲。包括江蘇省的東南部,上海和浙江省的東北部。它是長江中下遊的壹部分。面積約5萬平方公裏。三角洲的頂點在鎮江和揚州,北至小洋口。杭州灣南岸。海拔多在10米以下,低丘(如惠山、天平山、玉山、狼山)零星分布,海拔200 ~ 300米。長江年輸沙量為4-9億噸。壹般情況下,28%的泥沙淤積在長江,有些年份甚至高達78%。三角洲繼續向大海延伸。長江以南的常州、常熟、太倉、金山等縣的古沙嘴多在海拔4 ~ 6米;長江以北的揚州、泰州、泰興、如臯等地的古沙嘴,海拔7-8米。江南和江北的古沙嘴是在晚冰期最高海平面穩定後逐漸發展起來的。至2000年左右,北岸沙嘴延伸至蓼角嘴,南岸沙嘴隨長江主流向東南延伸,與錢塘江河口沙嘴相連。泥沙繼續堆積,年均推進1958 ~ 1973。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水道縱橫,湖泊星羅棋布,素有水鄉、國之稱。土地肥沃,農業主產水稻、棉花、小麥、油菜、花生、絲綢、魚蝦等。是中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壹。長江下遊和滬寧線兩側有許多重鎮,如上海、蘇州、常州、無錫、鎮江、揚州、泰州、南通等。其中,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和世界著名的外貿港口,蘇州和無錫是風景名勝區和新興工業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