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股票投資 - 資本凈流入

資本凈流入

經濟學的基本規律:凈出口(順差)是資本的凈流出,逆差是資本的凈流入。中國向美國出口很多商品,美國人付給中國美元,中國人擁有外國資產(美元),這意味著中國的資本出去了。現在美國出現了較大的貿易逆差,即大量資本流入美國,資本凈流入。註意,經濟學中的資本凈流入與對外投資沒有直接關系。因此,存在壹個平衡方程NCO(資本凈流出)=NX(凈出口)。

壹,失衡的經濟分析

(壹)失衡的主要表現

全球經濟失衡主要表現為美國等發達國家巨額經常賬戶赤字和亞洲等發展中國家巨額經常賬戶盈余並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托指出,世界經濟的不平衡主要表現在美國巨額經常賬戶赤字和債務快速增長;日本、中國和亞洲其他發展中國家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增加,包括俄羅斯和中東國家在內的產油國的貿易順差也增加。

美國的經常項目赤字從1995開始擴大,近四年平均每年增加1000億美元;在過去的九年裏,它平均每年增加800億美元。1995,美國經常項目赤字為114億美元,約占GDP的1.5%;2006年達到8640億美元,約占GDP的6.5%。與此同時,亞洲國家有大量的經常賬戶盈余,特別是對美國。2000年,亞洲國家的經常賬戶盈余為2057億美元,2005年達到3557億美元。

(二)為什麽失衡:理論分析

從儲蓄與投資的關系來看,全球經濟失衡的根源在於壹些國家內部的投資/儲蓄關系。根據國民經濟核算原理,經常項目余額總是等於國內儲蓄與投資的差額,即經常項目順差意味著國內儲蓄超過投資;經常賬戶赤字意味著國內投資超過儲蓄。美國等發達國家投資大於儲蓄,表現為經常賬戶赤字;亞洲等發展中國家儲蓄多於投資,表現為經常賬戶盈余。

從國際收支角度看,世界資本流動逆轉是全球經濟失衡的另壹個重要原因。亞洲金融危機以來,美國等發達國家由資本凈流出國變為資本凈流入國;亞洲等發展中國家已經從資本凈流入國變為資本凈流出國。近年來,國際直接投資也發展迅速。2006年,世界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為6543.8+0.2304億美元,同比增長34%,其中流入發達國家的FDI同比增長48%。美國是全球吸引FDI最多的國家,達1173億美元,同比增長78.2%;歐盟次之,5490億美元,同比增長30.1%。

從匯率變動對國際收支的影響來看,根據馬歇爾-勒納條件,假設其他條件不變,匯率變動是影響商品進出口流量的唯壹因素。這樣,當出口商品的本幣價格和進口商品的外幣價格不變時,匯率的上升(本幣貶值)意味著進口商品在國內市場變得更貴,而出口商品在國外市場變得更便宜;相反,匯率下降(本幣升值)意味著在國內市場進口商品變得更便宜,而在國外市場出口商品變得更貴。壹些經濟學家的研究表明,美國經常賬戶赤字與美元匯率之間存在穩定的因果關系(時滯約為兩年),美元貶值是縮小美國經常賬戶赤字的重要途徑。因為美元實際有效匯率每貶值10%,經常賬戶余額占GDP的比重就會提高壹個百分點。相應地,為了減少巨額的經常賬戶盈余,亞洲國家也需要對其匯率水平和匯率制度做出相應的調整。

(三)為什麽不平衡:美國和亞洲

如果把世界經濟劃分為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和以亞洲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那麽美國和亞洲國家的經常賬戶將是彼此相反的,即美國的經常賬戶赤字意味著亞洲國家的經常賬戶盈余。在這個理論框架下,要分析“美國”的經常項目為什麽有巨額逆差,就要分析“亞洲國家”的經常項目為什麽有巨額順差;要減少美國的經常賬戶赤字,就要減少亞洲國家的經常賬戶盈余。

1.美國為什麽不平衡?

儲蓄率下降了。美國經濟主要靠消費拉動,這種傾向近年來不斷加強。20世紀80年代以前,美國消費率長期穩定在665,438+0%-63%的水平,這壹比例在80年代初開始上升,2004年達到70%,2005年達到72%。相應的,美國的儲蓄率大幅下降,這是美國經常賬戶赤字的主要原因。由於儲蓄不足,美國必須吸收外國資金來維持國際收支平衡。

以下三個指標可以用來說明美國儲蓄率的下降:(1)全國凈儲蓄率。這是剔除貨幣貶值因素後,反映家庭、企業和政府部門整體儲蓄情況的指標。1994,美國全國凈儲蓄率為14%-15%,自2001以來壹直徘徊在1.5%。(2)私人儲蓄率。私人儲蓄率是指儲蓄與實際可支配收入的比率。20世紀80年代以前,美國私人儲蓄率基本穩定在8%-10%,90年代以來壹直在下降,1995下降到4%-5%,2004年下降到0.2%,2005年為負,2005年第三季度下降到-1.6%。到2006年底,美國私人儲蓄率已經連續20個月為負。(3)儲蓄占GDP的比重。1990 -1999的平均比例為16.3%,2000 -2002年為16.2%,2003年為13.5%,2004年為13.7%。

儲蓄策略的改變。2000年美國股市泡沫破裂,2001年美國發生恐怖襲擊,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為了刺激經濟增長,從2006年5月5438+0到2003年6月,美聯儲連續降息13次,將聯邦基金利率從6%下調到1%,為48年來最低。美國政府的超低利率政策在促進美國經濟復蘇的同時,也誘發了資產價格泡沫,主要表現為房地產市場價格的持續大幅上漲。1950 -1999年美國房地產總值占GDP的比例為105%,2005年超過160%。

資產價格泡沫改變了美國的儲蓄策略,擴大了美國的債務消費趨勢。具體而言,資產價格通脹提高了家庭和企業的抵押債務能力,家庭和企業的債務水平持續上升。1980年,住戶部門、非金融企業部門、政府部門和金融部門債務余額與CDP的比值分別為0.45、0.51、0.42和0.13。2004年,這壹比例分別增加到0.87、0.67、0.52和1.0。這種信貸擴張提高了美國的社會總需求水平,尤其是消費需求水平。

與此同時,由於房地產價格大幅上漲,家庭名義金融資產快速增加,“收入型”儲蓄策略開始向“資產型”儲蓄策略轉變。目前,美國居民消費增長的60%與住房再融資有關。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有價證券占美國居民家庭資產的很大壹部分。2000年後,房地產資產占比快速上升。1991年,證券占美國家庭總資產的比例約為13%,2000年這壹比例上升到35%。2005年房地產資產占比達到40%,超過證券。目前,美國家庭持有的房地產凈值是有價證券的兩倍多。基於資產的儲蓄策略促進了儲蓄的減少和消費的增加。

儲蓄/投資關系的變化。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生產力的不斷提高,美國經濟實現了低通脹的長期快速增長。產出的擴大促進了內需和進口的增長,生產率的提高也和其他因素壹起影響了產出和需求的差額,從而影響了儲蓄/投資的平衡。持續的經濟增長和樂觀的增長預期也刺激了投資支出。收入和資產價格的膨脹促進了消費的增加和儲蓄的減少,最終導致儲蓄/投資狀況的惡化。

與美國國內生產總值中儲蓄比重持續下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投資比重卻在上升。從1990到1999,投資占GDP的平均比重為18.7%,2000年到2002年為19.4%,2003年到2004年為18.4%。

2002 -2004年,美國經濟曾因巨額經常賬戶赤字進行調整,即美元對歐元、日元等世界主要貨幣大幅貶值,最高跌幅達到50%。對美國來說,這應該是壹個擴大出口和減少經常賬戶赤字的機會。然而,由於亞洲貨幣共同的釘住匯率制度,美元對亞洲發展中國家的貨幣壹直未能貶值,美國與亞洲的貿易平衡也沒有得到應有的調整。

(D)為什麽不平衡:國際經濟環境的深刻變化。

1,國際產業結構調整

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加快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將傳統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制造環節大規模轉移到國外,主要向具有低成本勞動力優勢、市場相對廣闊、產業配套能力強的新興市場地區轉移。亞洲等發展中國家日益成為全球制造業基地和各種制成品的出口基地。在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國民經濟中,傳統制造業的比重正在縮小,金融、保險、電信等服務業的比重正在迅速擴大。大量消費品和制成品嚴重依賴進口,加劇了美國與亞洲國家的貿易不平衡。

2.國際分工格局的變化

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生產要素跨國流動趨勢進壹步加強。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國際分工(主要利用國內生產要素進行生產和出口),形成了生產要素向部分國家集中、在全球範圍內生產的新格局,具體體現為跨國外包的發展和全球供應鏈的延伸。跨國外包是指跨國公司將部分生產或服務移至海外,勞動力成本更低,稅收更低,企業承擔的其他成本更低。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將其生產或服務轉移到海外,然後將其產品納入其全球供應體系,全球商品供應鏈得到了延伸。

國際分工格局的變化,使世界各國重新組合比較優勢,即勞動密集型生產和服務通常率先向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轉移,包括大多數亞洲國家,使其具有相對的出口競爭優勢;美國等發達國家主要向國際市場提供資本密集型產品和服務,這將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和新的出口優勢。但這兩個周期通常是異步的,尤其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開發需要壹個過程,表現為壹個技術創新周期。這樣,各國比較優勢的體現,包括新的出口和就業機會的出現,就不同步了:亞洲國家的比較優勢體現出來的時候,美國的比較優勢還沒有完全體現出來;或者當美國的比較優勢顯示出來,而亞洲國家的比較優勢沒有得到充分體現的時候,就可能表現為雙方的貿易差額或者經常項目差額。

3.國際資本流動的逆轉。

按照傳統經濟學,在自由競爭的市場體系中?國際資本會從收益較低的國家和地區流向收益較高的國家和地區。今天,盡管傳統經濟學中的基本原理仍然有效,但國際資本的流向已經逆轉。

第壹,美國在大量舉債,流入美國的外資接近其國民生產總值?國民生產總值的7%。第二,亞洲等發展中國家是出借資源,這種投資不是個人投資者為了追求投資收益而做出的決定,而是亞洲等發展中國家積累大量外匯儲備的結果。

4.國際油價上漲。

近年來,國際油價持續上漲,主要石油生產和出口國的石油收入大幅增加,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石油進口成本快速上升,進壹步加劇了全球貿易平衡的不平衡。自2000年以來,國際油價從每桶10美元飆升至70多美元,推動了石油生產和出口的快速擴張。2005年,世界主要石油出口國的石油出口值達到近8000億美元,比2002年翻了壹番。與此同時,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石油進口支出急劇增加。相關數據顯示,美國經常賬戶赤字的擴大有壹半來自於國際油價的上漲。2005年,新興市場的石油貿易順差總額為3474億美元,占其經常項目順差總額的68%,這也是中東、俄羅斯等產油國經常項目順差迅速擴大的重要原因。然而,石油生產和出口國賺取的巨額收入並沒有用於國內消費或進口,而是以投資於各種金融債券、股權或資產的形式,再流回美國市場。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