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股票投資 - 誰能說說廣西北海的人口和流動人口,收入和消費?

誰能說說廣西北海的人口和流動人口,收入和消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住房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但當前住房仍存在許多突出問題。今年以來,各地繼續貫徹落實兩個“國八條”和“國六條”,正確運用政府調控和市場機制兩種手段,保持房地產投資合理規模,優化商品房供應結構,加強房價監管和調控,抑制房地產價格過快上漲。取得了壹定的成效。當前的房價問題,某種程度上是經濟社會發展深層次矛盾的綜合反映。

中國住房改革的五大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住房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但當前住房仍存在諸多突出問題:主要是住房保障覆蓋面小、措施不到位、制度設計不合理。

1,政府的作用逐漸減弱,職能不明確。過於強調效率優先,忽視住房的公平性和安全性。導致公共財政和資源配置、公共住房政策措施弱化,城鎮廉租住房制度覆蓋面低,保障性住房政策措施調整不到位,租賃市場不完善。目前全國有145個城市沒有建立廉租房制度;全國400萬戶家庭中人均住房困難在10平方米以下的低收入家庭僅解決了26.8萬戶,占低收入家庭的6.7%。廉租房制度尚未覆蓋其他低收入家庭,住房消費需求被邊緣化。調查顯示,除低收入家庭外的其他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家庭有588萬戶。經濟適用房制度的供應對象在逐漸縮小。缺乏滿足低收入家庭需求的住房租賃市場,新員工和壹些特殊群體的住房成為夾心層。住房公積金制度覆蓋率低,政策性住房金融發展滯後。從世界各國和地區的經驗來看,住房作為壹種特殊的商品,僅靠市場機制無法有效解決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需要政府的保護和支持。

2.房改成果惠及低收入和最低收入家庭較少。主要是中等偏下收入人群的住房支付能力下降了。35個大中城市分析,人均可支配收入自1998年以來年均增長9.1%,高於商品房銷售價格增速(8.18%)。但是,收入增長是有分化的。中低收入、低收入和最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增長(7.1%、6.0%和4.6%)低於房價增長速度,貧困戶收入增長僅為3.6%。特別是在北京、廣州、深圳等中心城市和福州等省會城市,外來人口購房比例高,房價漲幅持續保持高位,本地普通居民改善自住房壓力持續加大。

3.引導合理的住房建設和消費政策措施存在誤區。經濟政策的引導手段過分強調購房,強調超前消費,並沒有隨著市場消費的變化而改變。新建住房規模過大,建設方式粗放,資源消耗高。在住宅消費中,存在追求面積增加,忽視功能完善,強調產權,忽視出租使用的消費觀念,以及超消費、過度消費的傾向。

4.城市化進程中流動人口住房政策缺失。住房政策固守戶籍政策,對農民工和人才流動、中心鎮人口集中帶來的住房需求變化的應對措施較弱。導致部分城市供需矛盾突出,房價上漲壓力加劇。目前城鎮流動人口約8880萬,占城鎮總人口的30%。2010年城市化率預計為47%;預計每年將有1000 ~ 13萬農村人口向城鎮流動。房改政策沒有考慮這些群體的住房需求,增加了住房問題的復雜性。

5.財稅、土地、金融、規劃的導向目標不明確,社會和群眾的消費預期不穩定。比如,房地產稅集中在流通環節,保有環節稅負較低,對住房消費的調控作用有限;租賃環節名義稅負高,相當壹部分租賃行為未納入管理,影響租賃市場規範發展。房地產開發資金渠道單壹,住房資金過度依賴銀行,缺乏分散風險的產品和機制。房地產統計指標設置不科學,指標體系不完善,信息發布不充分。

今年以來,各地繼續貫徹落實兩個“國八條”和“國六條”,正確運用政府調控和市場機制兩種手段,保持房地產投資合理規模,優化商品房供應結構,加強房價監管和調控,抑制房地產價格過快上漲。取得了壹定的成效。

但近期房價漲幅呈現持續上漲趨勢。今年4月以來,全國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月度價格指數分別上漲6.2%、6.2%、7.4%和8.1%,高於2006年底的5.5%,並呈小幅上漲趨勢。北京、深圳等重點監測城市房價繼續高位增長,連續多個月房價漲幅超過10%;上海、南京、寧波、杭州等長三角地區主要城市呈上升趨勢;長春、石家莊、南昌、成都、烏魯木齊、蚌埠、北海、徐州的房價也開始上漲。7月份,70個大中城市中,房價上漲超過10%的城市有5個,上漲超過9%的城市有8個,上漲超過8%的城市有12個,拉動了70個城市整體房價上漲。

是什麽促使房價快速上漲?

當前的房價問題,某種程度上是經濟社會發展深層次矛盾的綜合反映。主要表現在:城市化的發展和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長產生了新的更大的住房需求;國際國內資本流動性過剩,除了股市和房市,適合居民投資的渠道狹窄;隨著收入的增加,購買了公房的家庭改善住房條件的願望越來越強烈;居民收入差距擴大,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長趕不上高收入家庭收入增長;市場上住房供應量過大,價格上漲過快,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支付能力相對降低。

目前部分地區房價上漲過快的主要原因是供應關系緊張。房價上漲與局部市場供求關系緊張甚至階段性失衡高度相關。其基本特征是商品房批準預售面積和套數普遍呈下降趨勢,小於同期實際銷售面積和套數。全國40個重點城市商品房批準預售面積(12114萬平方米)和套數(113.7萬套)遠小於實際銷售面積(13985平方米)和套數(125。供求關系進壹步趨緊,增加了房價上漲的壓力。

從住房供給來看:壹是土地有效供給不足。部分城鎮住房建設用地連續幾年達不到供應計劃,對住房後期供應影響較大。同時,很多開發商對取得的土地普遍采取分期開發模式,或者有意拖延開發進度,導致相當壹部分土地沒有進入實質性開發。但由於產權債務糾紛、債權債務不清等諸多歷史遺留問題,閑置土地的處置和盤活往往非常困難。

二是新開工面積普遍下降。壹些重點城市商品房新開工面積連續多年大比例下降。去年6月1新住房結構比例政策實施後,出於規避政策和觀望的目的,很多地方新開工項目審批數量和工程施工許可證發放數量明顯下降,直接影響了新開工項目數量。三是住房供應結構性矛盾突出。結構調整雖然開了個好頭,但由於效果的顯現,還有壹個過程。從目前住房市場的供應情況來看,結構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大戶型、高價位住房供應比例偏高,適合居民自住需求的中低價位住房和中小戶型住房供應明顯不足。此外,保障性住房供應不足,二手房市場和租賃市場滯後,也加大了商品住房市場的供應壓力。

住房需求:壹是住房剛性需求持續旺盛。職工工資和城鎮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相應提高了居民住房消費能力。據統計,全國35個重點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自1998以來增長9.1%,高於同期商品房銷售價格增速(8.18%)。中國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其他地方(包括海外)的機構和個人對住房需求的持續增加,這在壹些中心城市尤為明顯。部分城市銷售的商品房中,超過1/3是外地投資者購買的。

二是股市和樓市互動,投資性住房需求依然旺盛。雖然通過禁止期房轉讓等措施基本遏制了短期炒房現象,但由於缺乏其他投資渠道,社會投資基本集中在房地產和股票市場。在流動性過剩和人民幣升值預期的整體金融環境下,樓市和股市出現了壹些新的變化。根據搜狐對2800多名投資者的在線調查。com,30.91%最近選擇買房投資,略低於選擇買股票投資的37.73%,其中21%選擇買房和股票都買投資;65.14%認為房價會繼續上漲,高於股市的30.09%;面對再次加息和股市震蕩,32.24%的投資者表示會投資樓市。壹些老股民已經開始把從股市獲得的錢投資到樓市,股市財富的溢出效應已經初步顯現。

三是信貸和稅收政策對住房需求的調整不夠明顯。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2007年以來,個人住房貸款增長逐月加快。截至6月末,個人住房貸款余額達到2.6萬億元,同比增長23.9%,增速比去年同期高8個百分點。而住房保有環節缺乏必要的稅收調節,住房使用成本過低,難以從根本上抑制大規模、高檔住房的消費需求,也難以有效控制投資需求。

第四,社會預期刺激需求提前釋放。社會上大部分預期房價會繼續上漲,尤其是高檔住房和別墅稀缺的社會預期,也促使部分住房需求的提前釋放。

此外,土地成本、建材成本、房屋質量的提高,以及小區配套設施、環境的不斷完善,也在客觀上提高了開發成本。特別是土地價格的上漲,不僅促進了高檔住宅的發展,也帶動了新建商品房價格的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