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經過漫長的進化,很多動植物誕生又消失,過了幾十億年,我們才看到這個熟悉的世界。今天的地球無疑是包括我們在內的許多動植物的寶貴家園。
作為圍繞太陽旋轉的球形恒星,地球表面各部分接收到的太陽輻射並不相同。壹般來說,緯度越高,接收的太陽輻射越少。
地球上緯度最高的地方是南極和北極。北極的中心是廣闊的北冰洋,南極的中心是整個南極大陸。無論是南極還是北極,長期以來都是“千裏冰封,萬裏雪飄”的景觀,所以生活在這裏的生物極其稀少。比如南極大陸長期沒有人定居,只有壹些科考隊留在這裏。
也許很多人認為,既然極地是人類難以利用的不毛之地,那麽它對人類乃至整個地球的意義就非常有限。事實上,並非如此。極地對地球的整體環境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說,這裏的變化與人類的命運息息相關。如果極地地區的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那麽地球的自然環境也岌岌可危。
最重要的壹點是,這裏儲存了大量的冰雪。地球上的淡水資源只占水資源總量的不到3%,近70%的淡水以冰川的形式存在。除了最重要的水資源,極地還有大量石油、煤炭等未開發的資源,可見這裏的重要性。
令人擔憂的是,近年來,人類活動正在逐漸改變這裏延續了數千年的狀態,甚至對極地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可能有人會奇怪,既然人類很少涉足寒冷的高緯度地區,為什麽這裏還會受到影響?
其實這和工業更加發達後,人類排放的大量溫室氣體是分不開的。溫室氣體導致全球氣溫上升,極地也不例外。北極和南極的冰川和凍土正在逐漸融化,最高氣溫連年破紀錄。比如在北極,持續的“高燒”,不僅融化了這裏的大量冰川,還帶來了其他意想不到的東西。
這是冰川和凍土下史前生物的遺跡。這些生物大多生活在數萬年前,如猛獁象等。,而且都是能適應寒冷生活的動物。
在冰天雪地中死亡後,這些生物的遺骸很難像低緯度地區的生物那樣分解,而是被凍土和冰雪保存下來,在地下存在了很長時間,幾萬年來基本保持了原貌。如果地球的溫度沒有持續上升,這些生物屍體可能會保持冷凍狀態。那麽,這些動物遺骸相繼出現,重見天日,對人類有什麽影響呢?
北極持續的“高燒”給居住在北極圈附近的居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挑戰。高溫導致這裏幹旱,森林火災時有發生。大火甚至蔓延到地下點燃泥炭層,大火可能幾十年甚至幾百年都不會熄滅。
火聽起來很可怕,但它並不是最有可能威脅整個世界的東西。最可怕的是看似無害的動物殘骸。這些動物是自然死亡的,但它們可能仍帶有尚未死亡的病毒。
病毒在長時間冷凍後進入休眠狀態,恢復到足夠高的溫度後又恢復活動。這不是危言聳聽。俄羅斯北部有幾十起炭疽病例。在追蹤病毒來源後,研究人員發現這些人感染的病毒實際上來自幾十年前死於炭疽熱的動物屍體。
當時這些動物屍體被埋在凍土下,但在今天的高溫環境下逐漸恢復,給人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災難。除了炭疽熱,還有哪些我們曾經以為已經消失但仍被埋在冰川下的病毒,至今不得而知。
當然,在我們列出全球變暖的最大危害後,會發現遠古病毒的復蘇只是最緊迫的危機之壹。冰川融化最直接的危害不是針對人類,而是生活在這個圈子裏的其他動物。北極熊需要在浮冰上獵食,冰川的不斷融化讓它們失去了獲取食物的機會。因此大量北極熊死於營養不良,整個種群岌岌可危。
這並不意味著生活在陸地上的人不會受到影響。大量冰川融化,海平面持續上升,許多低海拔地區將面臨被海水淹沒的風險。太平洋島國圖瓦盧因為海平面上升趨勢已經到了危及國家安全的地步,被迫全國搬遷,人民徹底失去家園。
雖然目前形勢不容樂觀,但全球變暖的總體趨勢仍在繼續。我們采取的壹系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措施無法在短時間內扭轉整個局面,我們需要在未來與時間賽跑。
當冰融化後,地球的變暖不會因為整體水量的增加而改變,反而會因為能反射太陽光的表面積減少而變得更熱,這是壹個惡性循環。對於能夠改造和影響自然的人類來說,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但是現在,我們還不確定這些措施是否能逆轉未來,但是此刻我們絕不能放棄努力。畢竟,地球是人類和許多其他動植物的唯壹家園,我們必須珍惜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