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行為之二,持有中的稟賦效應。所謂稟賦效應是指,人們壹旦擁有某件物品,對此物品價值的評判便會遠高於擁有之前。舉例來說,壹位酷愛錢幣收藏的收藏家在早年以1000元的價格購買了壹枚古幣,現在這枚古幣的市場價已經升到5000元了,但是由於這位收藏家認為他的古幣價值遠不止5000元,他只會偶爾拿出自己的收藏欣賞把玩壹下,而不會願意以5000元的現價賣出。對應到投資中,稟賦效應常常使得投資者錯過收獲回報的機會。很多投資者在以較低的初始成本購入某只股票後,往往甘願繼續持有,即使後來股價大漲,也會期盼壹升再升,而不願意賣出股票,鎖定收益。壹旦市場轉向,股票價格開始下跌,在稟賦效應下的投資者仍會選擇繼續持有以圖翻盤,於是又錯過了止損的時機。所以,面對現實中千變萬化的資本市場,投資者不應當過於在意初始成本,要秉持理性決策,適時鎖定收益,落袋為安。
非理性行為之三,跨期決策中的短視行為。不管是否已經意識到,人們生活中經常在做著跨期決策。例如,今天的儲蓄是為了明天的消費,殊不知當期的儲蓄多了,眼前的消費就少了,這就需要把現在消費和未來消費放在壹起做出跨期決策。既然抉擇不可避免,不同的決策就會有不同的結果。我們在這裏著重談談短視行為。簡單地說,短視是指人們更加重視決策的短期效果,而忽視決策的遠期影響。現實生活中,皮膚科醫生發現,與其警告患者日照過多會引發皮膚癌,不如直接告訴患者日照太多會引起毛孔粗大更為有效,比起未來有患皮膚癌的危險,患者更加關註眼前的毛孔粗大,跨期決策中的短視行為十分顯著。投資中,現在的買入是為了將來的高價賣出,這是壹種典型的跨期決策行為。但是我們也經常發現,投資者的決策容易受到價格短期波動的影響。即使投資者在投資之初信誓旦旦,建立了長期投資的目標和規劃,但是不少人依然會對市場的風吹草動十分敏感,壹旦市場出現調整便亂了方寸,做出偏離或摒棄原有目標的操作,讓短視行為影響投資效果。
綜上所述,理性的投資常常被非理性的因素所幹擾或左右,無論是贏者詛咒、稟賦效應還是短視行為,這些投資中的非理性表現都在影響著投資者的決策行為,進而影響投資的最終效果。人的思維總是有非理性因素,市場為人所創,也必然離不開非理性因素。而成功的投資卻是理性的勝利,希望投資者在決策中增加理性,收獲理想的投資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