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股票投資 - 金融泡沫的破裂史

金融泡沫的破裂史

地點也不壹樣,但它們的成因、演變和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卻非常相似。

經濟學家對之前的金融泡沫進行了詳細的討論,總結了很多值得借鑒的經驗。縱觀歷次金融泡沫的演變,人們必然會得出歷史在不斷重演的結論:

1.大多數人,包括經濟學家和央行官員,都無法準確預測股市崩盤。比如歐文·費雪(irving fisher)作為20世紀美國最著名的經濟學家之壹,在股市暴跌前1929天就預言股市會繼續上漲。格林斯潘也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央行行長之壹。當道瓊斯指數在1996達到6000點時,他壹度給投資者潑冷水,認為出現了“非理性的過度樂觀”情緒。然而,在那之後,他改弦易轍,再也沒有發出類似的警告,讓該股攀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2.暴跌之前,往往有壹種過於樂觀的情緒,投機盛行。市盈率是衡量股票市場是否偏離均衡值的基本指標之壹。從美國歷史來看,市盈率壹般在8到20之間,平均為15。到2000年初,美國標準普爾500股票的市盈率已經超過40,即使現在股市下跌了40%,市盈率仍然超過20。另外,也有人認為壹國股市市值不應該超過GDP的70%,而美國股市巔峰時達到140%。這些傳統的經驗指標已經失去了它們應有的警示作用。這位投資者成了投機專家。雖然他知道股價太高,但他還是決定買入,因為他相信股價會繼續上漲,他可以賣出股票。經濟學家形象地將此時投資者的行為比作“更大的傻瓜理論”。

3.股市崩盤時,私人部門(個人和企業)的負債率往往很高。負債意味著信心,不切實際的信心意味著過度消費和不明智的投資。根據經濟學家的統計,美國私人部門凈儲蓄占GDP的比重在1.960-1.995期間平均為1.4%,但在2000年下降到-6%左右。

4,股市暴跌往往發生在宏觀經濟形勢看起來不錯的時候,這往往讓大多數投資者措手不及。2000年初,存量開始下降的時候,世界經濟狀況良好,而美國正在經歷有史以來最長的經濟增長期,沒有下降的跡象。誰也不會想到,泡沫的破滅就在眼前。統計顯示,大部分深度被套的投資者都是在1998之後進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