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股票投資 - 急需白洋澱環境監測歷年數據,哪裏可以找到

急需白洋澱環境監測歷年數據,哪裏可以找到

1996年以後,由於工農業用水,特別是持續幹旱等原因,水位不斷下降,現在白洋澱水位已無法測量,基本處於幹涸狀態。

據任丘市防訊指揮部的負責同誌介紹:自1988年白洋澱來水後,水位基本保持在8.5米左右,最高水位達到10.5米。1996年以後,由於工農業用水,特別是持續幹旱等原因,水位不斷下降,現在白洋澱水位已無法測量,基本處於幹涸狀態。

河北80億拯救白洋澱:壹個北方大湖的消亡與拯救

愛琴海 @ 2006-1-8 22:14

2005年12月18日,河北省政府對媒體宣布,該省著手啟動壹項歷時10年、總投資達80億元的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計劃,這項計劃有望使“華北之腎”白洋澱重獲新生,告別年年幹澱的窘境。

白洋澱,華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歷史上水草豐美的北方大湖。那湖天浩渺水道縱橫的自然生態,曾經是抗日戰爭時期著名的雁翎隊依托出沒的水上戰場。

壹面是維護華北地區生態環境最大的濕地生態系統,壹面卻是近年來日漸枯萎的現狀。白洋澱的消亡和拯救無疑帶給世人深刻的反思。

萎縮

2005年12月25日,白洋澱,湖面已經結上了厚厚壹層冰,湖兩側則是堆積如山的生活垃圾。

七十多歲的劃船老漢辛木頭帶記者來到壹個鑿開的冰洞旁邊,冰洞下面的湖水呈現出青黑的顏色,散發出些許腥臭。

喝著白洋澱水長大的辛老漢,親眼看著記憶中清澈甘甜的湖水,壹點點變臟,直到現在成了黑乎乎的臭水。

這樣的湖水當然不能再喝了,如今的白洋澱人,喝的都是大隊裏打的井水。年輕壹代人只能在老壹輩的講述中,想象白洋澱湖水曾有的潔凈。

“以前白洋澱什麽魚都有,現在只有鯽魚、鯉魚,蝦壹類的基本都沒有。原來二兩半的鯽瓜子我壹天能逮四五十斤,現在最多逮個五六斤。” 世代居住白洋澱的漁民,對腳下這片湖泊的變化感受深刻。

事實上,人們已經無法想象河北平原上最大的澱泊群——白洋澱最初的模樣。

對於白洋澱,最早的史料零星記載,見於三國之後。西晉《魏都斌》中記述了今任丘境內有“掘鯉澱”,北魏《水經註》記載了容城縣南即現今的大殷澱、小殷澱,這些都是今日白洋澱。 偌大白洋澱是隋代修築了“大運河”後,切斷了太行山東流的大小河道,運河西部洪水宣泄不暢,溢出河道,南沖北蕩,在平原低窪之處形成的。

其它壹些史料記載表明,北宋時期是白洋澱的全盛時期,為抵禦遼軍的入侵,從太宗開始到處“建籲陌,澱澱相通,水水相聯縱二十裏或四五十裏,深壹丈或六尺或七尺。

金以後因歷代在北京地區建都需要,大肆砍伐山區林木。1000年來植被大量破壞,山區水土嚴重流失,致使白洋澱的壹些澱泊漸漸壅廢。

史料記載說,清代圍澱造田,更使白洋澱面積急劇縮小。雍正四年至五年***營田70717畝。僅順治六年至光緒七年的237年,澱區面積縮小了十分之七。白洋澱湖區面積已由歷史上壹千多平方公裏,縮小到目前的366平方公裏。

在河北大學生命科學院曹玉萍教授看來,本世紀五十年代,白洋澱上遊大修蓄水工程,加之調蓄不當的原因,加速了澱泊的消亡。

人禍

白洋澱的幹澱,除了自然氣候的變遷外,人為因素占了很大比重。白洋澱的自然蒸發量每年在1000毫米以上,湖面若無自然補給,每天因蒸發降低壹厘米左右。根據專家測算,只要兩年不補水,白洋澱就會幹澱。

上遊興修水庫,入澱水道被截流,加上白洋澱地處華北最大的“地下漏鬥層”上(據資料顯示,目前河北省累計超采地下水已超過50億立方米,地下滲漏相當厲害),湖面的消亡乃至幹澱幾呈不可逆轉的態勢。

壹項研究數據表明: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白洋澱的入澱水量為10億立方米,到了八十年代僅為2億立方米左右,其中1983年至1988年連續5年幹澱,1997年2004年連續八年幹澱,水生生物遭到毀滅性破壞。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白洋澱裏還有54種魚類,1985年至1988年的嚴重幹澱過後,白洋澱裏就只剩下24種魚了。

曹玉萍教授說:“很多決策當時看來是好的,但是經過歷史的檢驗,它就顯出問題來了。這個問題不是壹天兩天顯現的,五十年代末期修的水庫,七十年代才顯現出來。這裏面還有天公不作美的問題,當時修這麽多水庫,是因為雨量很大,為了防洪。可是在那之後,也就1963年發了大水,之後再也沒有大的雨水了。”

曹玉萍教授所說大修水庫,是指1958年白洋澱上遊建立了王快、西大洋等四大水庫和90座中小型水庫,以蓄水防洪,滿足北京、天津等中心城市越來越大的供水需求,並向廣大的鄉村和中小城鎮提供灌溉、生活用水。

而正是這些大型水庫的建立,加快了上遊水環境的蛻化速度,並人為截斷8條入澱河流的匯入,導致了流入白洋澱的水量大大降低。

對幹澱的景象,白洋澱老漁民張旗記憶深刻:“1988年白洋澱已基本幹涸。水少得可憐,木船要推著走,不然根本走不動。水幹的時候還在澱裏種了好幾年莊稼。最幹的時候,澱裏挖下去壹米多,才能見到點(地下)水。”

當地壹些村民回憶說,近十年,由於幹旱少雨,白洋澱主要靠上遊水庫調水濟澱。水利部曾先後16次從上遊水庫調水,1997年以來就補水6次,補水量***計兩億多立方米,即便這樣,白洋澱還是數次幹澱,水位持續下降,多次處於幹澱狀態。

安新縣水利局局長齊海清說,白洋澱這幾年幹澱補水,有氣候原因,但沒有入澱河流也是重要原因之壹。

壹個北方大湖的消亡與拯救

齊海清說,目前,只有拒馬河、府河常年有水進入白洋澱,而府河又是保定市排放汙水的壹條汙水河。代替自然河流的是,白洋澱周圍建造了防洪壩,成為了人為的儲存洪水和汙水濕地水庫。

2005年12月26日,保定市環境監測站高級工程師於世繁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證實了以上說法。

於世繁同時認為,地下水超采也加速了白洋澱的萎縮。由於水資源嚴重短缺,河北省多年用水主要靠超采地下水維持,近年來年平均超采地下水約50億立方米。地下水超采嚴重導致了泉水斷流、含水層疏幹、海鹹水入侵、地面沈降等難以逆轉的嚴重後果,形成了可怕的“華北大漏鬥”。而正架在大漏鬥上面的白洋澱,即使“滿負荷”,也難以填滿這個缺水窟窿。

危 機

隨著生態系統的被破壞,種種問題日漸顯現。

壹份亞洲開發銀行實地調查團對白洋澱綜合生態系統管理和項目調查的諒解備忘錄,顯示了白洋澱從萎縮到衰竭的趨勢。

這份備忘錄印證了過去五十年來,白洋澱的面積減少了將近壹半的說法。備忘錄稱:白洋澱湖面從50年代的561.6平方公裏銳減到今天的366平方公裏。湖水的容量也大量減少,整個澱區已經完全幹涸,水位持續下降。澱內湖水的富營養化非常嚴重,湖水水質從三類退化到四類和五類,生物棲息地特別是澱區周圍退化造成了生物多樣性的減少,現在已經減少為47種水生植物、24種魚類、190種鳥類和14種野生哺乳動物。

白洋澱的水質變化,首先直接影響了周邊曾以打魚為生的漁民生活。20年間多次幹涸、水質變壞的湖水,已經不能提供豐富的魚類,使得超過壹半的白洋澱漁民失去了打魚的生計。而上遊和周邊汙水的加速度排放,也使曾經清澈的湖水,汙染嚴重。

壹些村民向本報記者回憶說,湖水中的重金屬、毒素和化學物給當地居民帶來了了數種疾病。甚至有村民回憶,前些年當地居民因飲用白洋澱水,征兵時竟無壹人能通過身體檢查。

保定市環保局副局長趙晉民告訴記者,白洋澱汙染最嚴重的時期在1988年到1992年前後,當時保定市的化纖廠、造紙廠、蓄電池廠和石油化工廠等企業,成為主要的汙染源,其城市汙水總量已增加至每日25萬噸,每日9萬噸高濃度汙水排入唐河汙水庫,16噸工業廢水、冷卻水和生活汙水經府河進入白洋澱。

這種狀況壹直到1998年保定市汙水處理廠投入運行,才有所緩解。但之前持續幾年不加節制的工業生活汙水排放,早已使白洋澱變成了壹個納汙湖,至今難以徹底改善。

隨著水危機不斷加劇,黃河以北相當壹部分地區農村和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已陷入了靠擠占生態環境用水和大量超采地下水來維持的困境。

地下水的長期超采,已導致壹些地區地下水位的大幅下降和地面的沈降、裂縫。天津近年來的地面沈降速度居全球第壹;河北平原地區發生的地表裂縫已超過200條。

“華北之腎”將向何處去?

拯救白洋澱的代價—80億

昂貴的拯救

壹方面是水資源緊缺,另壹方面是僅有的水成了壹窪汙水,根本不能用。

1989年和1992年,國務院環資委兩次在河北保定召開關於治理白洋澱水域汙染的現場辦公會,集中處理白洋澱的水汙染問題。保定市環保局趙晉民說,1992年到1999年7年間,保定市在財政極為困難的情況下,先後為治理白洋澱汙染投入資金總額4億多元。

但事實表明,汙水治理雖能部分緩解白洋澱的水汙染,卻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水質,也沒法增加水源。要想讓白洋澱的水活起來,上遊必須有充足的來水量,這壹方面依賴於天氣,另壹方面也依賴於上遊生態的良性循環。多年來白洋澱上遊環境急劇惡化,匯入白洋澱的9條河流基本沒有徑流。

政府也已經深深意識到生態危機問題的重要性。從1997年到2003年,水利部和河北省不惜代價,先後從上遊水庫中11次調水9億多立方米補給白洋澱。

2003年白洋澱所屬大清河水系上遊各水庫基本沒有蓄上水,但為避免由於白洋澱幹旱帶來嚴重的生態危機,水利部和河北省制定了“引嶽濟澱”方案,從屬於南運河水系的嶽城水庫經子牙河水系向白洋澱調水。到2004年2月16日完成,用4個多月時間從嶽城水庫引水4.17億立方米,使白洋澱水位提高到7.3米左右。

2004年,水利部和河北省***同負擔了“引嶽濟澱”補水工程的總投資2540萬元。而此前,河北省先後10次從西大洋、王快等水庫上遊水庫向白洋澱補水,總花費加起來也早已過億,這次補水量達到1.59億立方米。

綜合治理脫困

“引嶽入澱”壹定程度緩解了白洋澱水源緊缺。但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日益匱乏的水資源已經嚴重制約了華北地區的經濟發展。

為了解決這壹生態難題,國家啟動了南水北調工程。南水北調中線規劃中的確沒有向白洋澱補給生態水的計劃,但等工程竣工通水後,每年為河北供水30億立方米,這樣就可以置換出壹些地下水,來補給白洋澱的生態水。

河北林業大學林學院教授於宗周是上遊生態建設的倡導者。他提出:“白洋澱、河北平原、河北山區是壹個統壹的生態系統,應該從整個面的角度來考慮,要叫白洋澱細水長流,長遠之計還是讓上遊多生出壹些水。”於宗周向政府呈現了自己的治理思路:

“有三個環境因素影響上遊治理建設,壹個是旱,壹個是土層薄,第三個是蝕,即水土流失、土壤侵蝕。這樣情況下,我們以灌草為主、封山育林,輔助種喬木,來培養喬灌草的植被環境。同時在山裏采用河坡溝狀梯田等技術,來控制水土流失,調節地下徑流和地表徑流。這樣上遊蓄上水,白洋澱的水也就有了。”

在專家們的促動和多年治理白洋澱的經驗基礎上,政府逐漸意識到,建立長效補水機制,是解決白洋澱問題的根本所在。按照這種思路,壹項河北省和保定市制定出臺的大型生態環境系統規劃——《白洋澱及上遊地區生態環境建設總體規劃》,在2005年10月確定了下來。

規劃從2005年到2014年,歷時10年時間,投資80.5億元,實施上遊森林植被恢復、供水和水資源治理、解決土壤腐化等26項治理工程,綜合治理白洋澱上下遊,以徹底改變“華北之腎”白洋澱及其上遊脆弱的生態環境。

早在上世紀90年代以來,保定市委、市政府在加強白洋澱上遊生態防護林建設的同時,就加大了白洋澱水環境綜合治理力度,建成了魯崗、銀定莊兩個日處理8萬噸的汙水處理廠和粉煤灰汙水處理廠,關停了市區4家重點工業汙染源,取締關停了白洋澱周邊及上遊地區“十五小”企業兩千多家。

80億如何籌措

“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了分水嶺區發展方式進行區域統壹規劃和綜合治理的迫切需要。”在壹份諒解備忘錄中,亞行對河北省這項規劃如此評價。

這份宏大生態藍圖的目標是:到2010年,使保定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28%,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200平方公裏;加強流域內汙染源治理,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比2004年減少17%以上;保定市區汙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2%以上,縣級城鎮達到60%;建立白洋澱補水機制,確保白洋澱水位枯水年不低於7.3米。在水位不低於8.4米的情況下,澱內大部分水質達到並好於國家三級水類標準。

保定市發改委副主任曹繼東兼任此項目的負責人。2005年12月25日,曹繼東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這個規劃相當程度上體現了政府治理白洋澱的決心,雖然80億目前還只是個初步確定的計劃,資金如何籌措還是個問題,但是政府給予了相當支持,現已落實了15個億。

曹繼東稱,這15個億的子項目——《白洋澱流域生態環境綜合管理和環境保護擬利用亞洲開發銀行貸款項目》,包括綠色輸水廊道建設、汙水處理廠、供水建設等28個具體項目,其中擬利用亞行貸款9600萬美元、全球環境基金贈款350萬美元。

目前這個項目已經獲得國務院批準,列入了國家發改委利用亞洲開發銀行貸款2004——2006年備選項目規劃。2005年4月保定市專門成立了“利用亞行貸款項目白洋澱流域生態環境和保護項目辦公室”,進行亞行項目的工作。

項目官員王昭告訴記者,亞行對此項目相當重視,現在雙方正在進行前期洽談,談成的可能性很大。2006年2月,亞行將邀請第三方對這個項目開展為期七個月的技術援助,以考察具體項目的可執行性。

80億規劃是宏大的,但能否真正達到目標,卻需要壹步壹步的落實。曹繼東坦言這個長達十年的規劃執行難度很大,說到關鍵點,還是資金。他期望能有更多的民間資本參與進來,在汙水處理、白洋澱上遊植樹造林等項目上進行合作,以實現環境與經濟效益的***贏。

反思

保定市80億拯救白洋澱背後,再壹次凸顯出了這樣壹個古老的命題:如何平衡生態和發展的天平,尋找可持續發展模式。

白洋澱生態危機中,人為的原因清晰可見:早年大力修建上遊水庫,增加了上遊灌溉、工業和生活用水,卻也直接導致了上遊生態環境的惡化、下遊白洋澱的幹澱;擴大的農業、工業活動和加劇的汙染,以及在上遊地區和澱內有限的固體廢棄物和汙水處理辦法,使白洋澱成為人類汙水、汙染物的倉庫。其中,壹半的汙染源於上遊地區,另壹半則來自澱內濕地及周邊地區超過20萬人的生活和生產活動。

亞洲開發銀行在諒解備忘錄中評論:正由於經濟的增長是當地政府所考慮的首要問題,對環境可持續性的危害就被放在了次要位置。在環境管理方面,規章制度的加強經常要為經濟發展讓路。這些加劇了公眾環保意識缺乏,而且降低了私人團體對保護稀缺水資源和澱區生態環境的積極性。

在白洋澱,隨處可以看到往湖中扔棄生活垃圾的現象,漁民們也告訴記者,近些年白洋澱魚量減少後,部分村民開始采用壹種電魚的方法逮魚。這些方式對和自己唇齒相依的水環境生態的破壞性,百姓們並沒有深刻的認識。

漁民老楊反映:“發展旅遊以後,風景區大搞機動船,帶來了新的汙染。白洋澱現在機動船已經達到2000艘,政府對木船不感興趣,因為木船的收入少,速度慢,載客少。而機動船速度快,收入高,哪個收入高縣裏就用哪個。”

采訪中記者也了解到,亞行之所以從眾多項目中,選擇了白洋澱生態治理,正是因為他們覺得白洋澱作為濕地的代表,其生態惡化的全過程,具有相當的典型性。他們相信,通過對白洋澱的治理,能夠對全球環境,起到示範作用。

“環境的破壞是不可逆轉的,破壞後拯救的代價是昂貴的。”壹位專家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如何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中,尋找到最佳的平衡,“白洋澱文本”促醒人們反思。

因為白洋澱水位應達到8.4米才能滿足水環境功能區劃的要求,但白洋澱水位卻長年偏低。為保持澱區壹定的水位高程,從2003年開始,我省連續3年從上遊水庫調水,入澱水量分別為1.16億立方米、1.6億立方米和4251萬立方米。由於2005年補水量較小,入冬以來持續幹旱,死魚期間水位高程只有7.07米,低於去年同期的7.46米,導致澱區汙染3物濃度升高,水質惡化。

如果說水位偏低是天災,那麽大量汙水直入澱區則是不折不扣的人禍。

汙水主要來源於三個方面:壹是保定市及有關縣(市、區)汙水處理廠建設嚴重滯後,大量未經處理的工業和生活汙水直接進入白洋澱。據介紹,保定市區每天產生生活和工業汙水約25萬噸,現僅有兩座規模各8萬噸的城市汙水處理廠,汙水處理能力明顯不足,每天約9萬噸汙水未經集中處理,通過府河排入白洋澱。位於白洋澱上遊的清苑、滿城、蠡縣等12個縣(市)均未建成城鎮汙水處理廠,大量未經處理的生活汙水在非農灌季節和汛期進入白洋澱。

二是滿城縣造紙工業汙水排放量明顯增加。近兩年,滿城縣特別是大冊營鎮造紙業發展失控,全縣已有企業156家,汙水排放量已增加至每天8萬噸,除3萬噸經過集中處理,其余5萬噸只是經過廠區簡單處理即排入漕河。前幾年由於沿線農灌和築壩攔截,汙水沒有入澱。去年由於排水量不斷增加,汙水開始進澱,造成入澱汙染物總量大幅增加。

據調查造成水體汙染的主要原因,壹是保定市、及有關縣(市)汙水處理廠建設嚴重滯後,大量未經處理的工業和生活汙水直接進入白洋澱;二是滿城縣造紙工業排放量明顯增加;三是白洋澱水位長年偏低,且今年補水較晚;四是部分企業環保意識淡薄,存在偷排偷放問題。特別是保定市新市區所轄28家造紙企業有27家外排汙水不能實現穩定達標,直到保定市委、市政府采取緊急措施後,才被斷電停產。

在新聞發布會上,姬振海局長通報了在事件處理上采取的以下措施:壹是加強澱區水質監測工作;二是全面排查汙染企業;三是截留府河入澱汙水;四是做好受損漁民的穩定工作;五是實施應急補水措施;六是嚴肅追究有關責任人。依法依紀給予新市區副區長李文利行政警告處分;給予新市區環保局局長王義恒行政記過處分,並責令其引咎辭職,兩年內不得安排相當職務;給予新市區環保局副局長李洪濤、劉誌行政記大過處分,並免去行政職務。依法依紀給予滿城縣政府副縣長劉力雄行政記過處分,免去其政府副縣長職務;給予滿城縣大冊營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石國棟行政記大過處分,免去其鎮黨委副書記、鎮長職務;給予滿城縣大冊營鎮黨委委員、副鎮長劉誌軍行政降級處分,免去其鎮黨委委員、副鎮長職務;給予滿城縣環保局長劉春喜行政降級處分,責令其引咎辭職。

就知道這些,都是轉載的,需要資料去當地的環保部門,氣象部門,檔案室去嗖嗖,網上肯定沒人有這樣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