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斯拉是全球流行文化最著名的符號之壹,最早出現在1954年的電影《哥斯拉》中。從那以後,哥斯拉成為了壹個世界性的流行文化符號。
哥斯拉最初是生活在侏羅紀和白堊紀之間的壹種罕見的海洋爬行動物和陸地哺乳動物的中間形式的殘余,由於氫彈試驗的影響而出現在地面上。它最早出現在太平洋並襲擊貨船,隨後經由奧島島登陸東京,造成巨大破壞。
哥斯拉,又壹次,在巖島被首次發現。它和第壹代壹樣,早期是以毀滅為生的恐怖怪物,但後期逐漸成為對抗邪惡勢力的正義使者,同時在形象上趨於擬人化。這壹代哥斯拉也是出場次數最多,外形變化最大的壹個,他的後期作品壹直生活在小笠原島上。
哥斯拉形態介紹:
第壹種形態(嬰兒期)像壹只長尾巴的蝌蚪,在劇中只能看到這種形態和第二種形態中間的尾巴。
第二種形態(生長期)剛上岸的時候,因為生活在水裏,眼睛大無神,所以繼承了第壹種形態的長尾。從鰓鋪開血液散熱,在江河中行進時生出手腳和背鰭,形狀變得接近蜥蜴,爬行如蛇。高度:30m長度:60m。
第三種形態(成熟)開始變成可以被認定為哥斯拉的形態。第二形態停止後開始進化,皮膚變硬。腿變粗支撐自己直立,變成了直立行走的姿勢,手也變短了。背鰭的形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尾部為了維持身體平衡變得靈活。但由於進化太快,身體的散熱系統無法支持其活動,回到海裏冷卻,繼續進化。高度:50m長度:12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