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水資源,廣義上是指水圈中的水的總量。因為海水很難被直接利用,所以我們主要指的是陸地上的淡水資源。通過水循環,陸地上的淡水可以不斷更新補充,滿足人類生產生活的需要。
事實上,陸地上的淡水資源總量只占地球上水體總量的2.53%,而且大部分是主要分布在南北極的固態冰川。雖然科學家們正在研究冰川的利用方法,但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還無法大規模利用。此外,地下水的淡水儲量也很大,但多為深層地下水,開發利用的很少。目前,容易被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河水、淡水湖水和淺層地下水。這些淡水儲量僅占全部淡水的0.3%,占全球總水量的7/10萬,即全球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資源約為每年9000立方千米。
從運動更新的角度來看,河水是最重要的,也是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河水具有更新快、周期短的特點。在此基礎上,科學家將水資源分為靜態水資源和動態水資源。靜態水資源包括冰川、內陸湖泊和深層地下水,周期長,更新慢。壹旦被汙染,短時間內不容易恢復。動態水資源包括河水和淺層地下水,具有循環快、更新快、交替周期短的優點,利用後可在短時間內恢復。
因此,人類在開發水資源時,必須根據水循環規律,合理充分利用水資源。只有促進水資源的更新,人人珍惜水資源,才能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水資源分布不均是人類面臨的壹個大問題。
地球上97%的水資源都被鹽堿化了,只有3%可以直接作為淡水資源。在這些淡水中,2/3是冰川和積雪,1/3存在於含水層、潮濕的土壤和空氣中。
即使有這有限的淡水,分配也是極不平衡的。每年全球約65%的水資源集中在不到10個國家,而占世界總人口40%的80個國家嚴重缺水。水資源最豐富的地方是拉丁美洲和北美,而在非洲、亞洲和歐洲,人均淡水資源要少得多。
中東是壹個嚴重缺水的地區。它的主要水源是約旦河。與這條河相關的國家有約旦、敘利亞、黎巴嫩、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這些國家幾乎沒有替代水源。因此,缺水問題極其嚴重。
自1948年以色列建國以來,該流域就發生了極其嚴重的水事糾紛。1967年爆發的中東戰爭,壹個直接的因素就是阿盟成員國在60年代初試圖改變約旦河的河道,就是由它造成的。當時,以色列總統利維宣稱,水是以色列的生命。以色列將采取措施確保河水的持續供應。於是以色列用武力占領了約旦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區,以便它有更可靠的供水。事實上,關於水資源的爭端不僅發生在中東,而且在歐洲,圍繞多瑙河壹直存在政治爭端。在南亞,恒河水資源分配的分歧仍未緩解,而在非洲,尼羅河流域的水資源沖突更加激烈。這個山谷包括埃及。蘇丹、埃塞俄比亞、肯尼亞等全球旱情最嚴重的9個國家。如果上遊國家多用水,會減少埃及的用水量,加劇旱情。
隨著經濟的發展,水汙染越來越嚴重。歐洲著名的萊茵河曾經因為工業汙染而失去了所有的魚。伏爾加河沿岸75%的工業廢水未經處理就排入河中;亞洲的大多數河流已經被汙染,成為世界上退化最嚴重的河流。歐盟的壹份報告指出,在歐洲,農藥對地下水的汙染比預想的要嚴重得多,從現在起的50年內將有6萬平方公裏的含水層受到這種汙染。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發展中國家大城市的飲用水有壹半通過裂縫滲入土壤,中國每年的自來水泄漏量達到6543.8+0億噸以上。
馬林·福馬肯馬克曾提出壹個人均標準來衡量水資源短缺,即所謂的用水檢查點。按照這個標準,每人每年應該有1,000立方米的可利用淡水。如果低於這個標準,現代社會就會受到約束。按照這個標準,目前很多國家都低於這個標準。例如,肯尼亞每人每年只有600立方米,約旦只有300立方米。埃及只有20立方米。聯合國認識到,到2025年,大量國家的年人均用水量將低於65,438+0,000立方米。其中,科威特、利比亞、約旦、沙特阿拉伯、也門等缺水嚴重的國家,年人均用水量可能低於1,000立方米。
據估計,到2025年,世界人口將達到83億,人們可能會用完所有的儲備水...
地球水資源的分布
地球上的水量雖然巨大,但能被人們直接用於生產生活的卻少得可憐。首先,海水又鹹又苦,不能飲用,不能灌溉,不能用於工業。其次,地球淡水資源僅占其總水量的2.5%,而這些稀有淡水資源的70%以上凍結在南極和北極冰蓋,87%的淡水資源難以利用,再加上難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凍土積雪。人類真正能利用的淡水資源是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的壹部分,約占地球總水量的0.26%。全球淡水資源不僅短缺,而且地區分布極不平衡。從地區分布來看,巴西、俄羅斯聯邦、加拿大、中國、美國、印度尼西亞、印度、哥倫比亞和剛果的淡水資源占世界淡水資源的60%。約占世界人口40%的80個國家和地區嚴重缺水。目前,全球80多個國家約有6543.8+0.5億人面臨淡水資源短缺,其中26個國家有3億人處於缺水狀態。預計到2025年,全球將有30億人缺水,涉及40多個國家和地區。21世紀,水資源正成為壹種珍貴的稀缺資源。水資源問題不僅是資源問題,也是關系到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以及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問題。
中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萬億m3,地下水0.83萬億m3。由於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轉化和補給,扣除重復計算量後,不與河流徑流重復的地下水資源量約為0.1萬億m3。按照國際公認的標準,人均水資源3000 m3以下為輕度缺水;人均水資源低於2000 m3為中度缺水;人均水資源低於1000 m3為嚴重缺水;人均500 m3以下的水資源極度缺水。目前,全國有16個省(區、市)人均水資源量(不含過境水)低於臨界缺水線,6個省(區、市)人均水資源量低於500m3。
主要特點是:總量不富裕,人均占有量較低。中國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2,240m3,約為世界人均1/4,在世界銀行連續統計的153個國家中排名第88位。
區域分布不均,水土資源不匹配。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的陸地面積僅占全國的36.5%,水資源占全國的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占全國陸地面積的63.5%,水資源僅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9%。
年內,年際分布不均,旱澇頻繁。大部分地區連續4個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多見於連續多雨或幹旱的年份。
水是生命之源。在外星探索中,科學家判斷壹個星球是否有生命的重要依據就是看有沒有水。水是地球上最豐富的資源,覆蓋了地球表面的765,438+0%。然而,地球上約98%的水是既不能供人飲用,也不能用來灌溉農田的海水,這壹比例不低於3%。在這少得可憐的淡水中,約有87%存在於冰川冰蓋、大氣和深層土壤中,人類在現有條件下能夠利用的稀缺資源僅占全球水資源總量的0.003%。
本世紀以來,隨著人口的膨脹和工農業生產規模的迅速擴大,全球淡水消耗量迅速增加。從1900-1975,世界農業產量增長了7倍,工業用水量增長了20倍。近幾十年來,用水量壹直以每年4%-8%的速度增長,淡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資源緊缺”不再是神話。
陸地淡水資源主要來自降雨。由於水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布不均,壹些國家被連續淹沒,而另壹些國家則幹旱無雨。世界上至少有80個國家屬於幹旱和半幹旱國家,約40%的世界人口受到同時發生的幹旱的影響。大氣變暖加劇了幹旱的進程,幹旱導致越來越多的人離開祖居地,成為“環境難民”。
在水資源短缺問題日益突出的同時,人們正在大規模汙染水源,導致水質惡化。水資源的汙染主要來源於人類產生的壹切廢水、廢氣、廢渣。
長期以來,人們不重視汙水的處理,而是讓汙水橫流,甚至把河流當成城市的“清潔工”,希望泉水向東流,帶走垃圾和廢棄物。目前,全球每年排放約4260億噸汙水,造成5.5萬億立方米的水被汙染,占全球徑流量的14%以上。根據聯合國的調查,全球河流約40%的穩定流量已被汙染。
水汙染震驚的不僅僅是淡水,還有海洋汙染。海洋的浩瀚和自凈能力,使得人類壹直將海洋視為最好、最大的天然垃圾坑,傾倒廢棄物是人類利用海洋的主要方式。各國,尤其是工業國,每年都要向海洋中傾倒大量的廢棄物,如汙水汙泥、工業廢棄物、疏浚汙泥、放射性廢棄物等。在各種傾倒中,放射性廢物的傾倒尤其令人關註,因為這相當於在人們周圍放置了壹顆又壹顆失控的核彈。壹旦廢物泄露,其生態災難將遠遠超過二戰日本廣島核爆的程度。盡管如此,對壹些國家來說,海上傾倒仍然是壹件樂事。
此外,海洋石油汙染也是海洋汙染的元兇。油汙在海面形成油膜,影響海水復氧和海洋生物生存。油中含有的有毒成分通過食物鏈傳遞給人類,危害不容忽視。
回顧歷史,是水哺育了人類,創造了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崛起於兩河流域,尼羅河創造了古埃及文明,黃河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海洋曾讓古希臘文明輝煌。但是今天,水已經成為人類生存的障礙。1977年,聯合國警告世界“水很快將成為嚴重的社會危機,繼石油危機之後的下壹個危機將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