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股票投資 - 江淮汽車:6天5板!只因壹個傳言,大眾汽車入股?

江淮汽車:6天5板!只因壹個傳言,大眾汽車入股?

最近的江淮汽車可能撿了壹個大便宜,壹則還沒有被最終確認的消息,只因為其中壹個主角是大眾汽車,而另壹個主角江淮汽車就已經從中獲利,迎來了5個漲停。

5月27日,有媒體報道,傳德國大眾汽車集團將出資35億收購安徽江淮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50%的股份。

消息壹經傳出,扉旅汽車發現,江淮汽車馬上迎來了最近6個交易日中的第5個漲停,從5月20日到5月27日,江淮汽車的累計漲幅達到了53%,市值已突破144億元。

事實上,江淮汽車曾在5月22日就發布過《股票交易異常公告》,披露控股股東正在籌劃引進戰略投資者的相關工作。

但對於此次收購,當事人雙方都沒有做任何回應,只是有媒體稱此事已經坐實,有江淮集團的工作人員向媒體透露,戰略合作項目的對象是大眾汽車公司,並且在內部還成立了專門的項目組,但對於具體情況對方表示“不能隨便亂說,不是很清楚。”

其實,近兩年江淮汽車這個名字還頻頻出現在公眾視野,並不是其業績有多麽優秀,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它為造車新勢力蔚來汽車代工,換句話說江淮汽車現在的知名度就是代工代來了,因為其自身的業績真的不值壹提。

扉旅汽車查看相關數據看到,江淮汽車已經連續三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為負數,2019年為負9.78億元、2018年為負18.77億元、2017年為9300萬元。

大眾汽車的入局可能是江淮汽車的救命稻草,但僅僅是可能。

扉旅汽車追溯了下歷史,早在2017年,大眾汽車就與江淮汽車成立了大眾江淮汽車有限公司,但這次合作並沒有什麽好的結果,其推出的思皓E20X車型,壹***只賣掉了3000多輛,2019年虧損了3.6億元。

面對這樣的結局,那為什麽大眾汽車還要義無反顧收購江淮控股的股份,而且壹收就是50%。

原因只有壹個,就是江淮汽車的屬性,江淮汽車是主打新能源汽車產品的。

對於大眾汽車而言,在汽車行業繼續發展壯大,必須要抓住兩個東西,壹個是迫在眉睫的汽車電動化轉型,另壹個則是,得之則可能得天下的中國市場。

扉旅汽車在大眾汽車集團曾經發布的電動化戰略中看到,大眾汽車集團計劃,至2025年,旗下銷售的新車中約有四分之壹將是純電動汽車,各品牌將推出***計超過80款全新的電動車型,包括50款純電動車型及30款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至2030年,大眾汽車集團的整個車型陣容將實現電動化。

而作為大眾汽車集團最大的海外市場——中國市場也在2019年提出相關的規劃,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顯示,到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占比達到25%左右。

所以這就很明顯了,要想抓住中國市場,大眾汽車就必須先發力新能源汽車,而入股江淮汽車正式大眾汽車發力新能源很好的抓手。

而作為大眾汽車發展新能源抓手的江淮汽車,又會從中得到什麽呢?

表面看來,江淮汽車將從大眾汽車那獲得壹大筆資金,對於連年虧損的、靠政府補貼過活的江淮汽車算是及時雨了,但似乎這筆錢未必能解決目前江淮汽車的核心問題——沒熱銷車型。

據扉旅汽車了解,2019年江淮汽車銷量創下了近10年的新低。數據顯示,2019年,江淮汽車乘用車銷量為16萬輛,同比下滑18%;商用車銷量為25.9萬輛,同比下降2%。

其實,江淮汽車也曾經輝煌過,2016年江淮汽車銷量突破60萬輛,可這都是過去時了,如今的江淮已經拿不出來像當年江淮瑞風S3那種還能攪動市場的車型了。

而就算此次大眾汽車入股江淮汽車坐實,也基本很難改變江淮汽車現在的局面。

原因很簡單,大眾汽車的來意太明顯了,就是沖著江淮汽車“新能源”這個標簽來的,江淮汽車或許只是大眾汽車布局新能源汽車的壹個棋子。

扉旅汽車猜測,大眾汽車可以利用江淮汽車迅速布局低端新能源汽車市場,這樣給大眾自己創造了多更的轉型時間,如果和江淮汽車的合作成功了,當然是好事,但就算不成功也沒關系,畢竟對搶占市場贏得了先機,而且壹定程度上牽制了競爭對手,從大盤來看,這對於大眾汽車還是利大於弊的。

而對於江淮汽車呢,可就沒有那麽多利了。

如果大眾汽車和江淮汽車的合作取得了好的結果,那對不起,收益壹半是德國大眾的,雖然明面上是50對50的對等關系,但大眾的強勢地位,以及對合作品牌的有利背書,江淮汽車很難不被牽著鼻子走。

那如果合作像上次壹樣失敗了呢?那江淮汽車的結果可能更加悲催:眼前的核心問題沒有解決,又搭進去了壹半的股權。

當然,以上這些只是基於雙方確定合作後的猜想,但也再次說明了,車企想要過得好,就必須能拿出像樣的產品,產品有競爭力了,品牌才有競爭力,沒有這些,可能歡慶壹時,但卻不能救壹世。

5個漲停救不了江淮汽車,大眾汽車的入局可能也無法讓江淮汽車逃離水深火熱,唯有自救或許方為上策。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