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股票投資 - 什麽叫虛擬經濟怎樣區分其與實體經濟?

什麽叫虛擬經濟怎樣區分其與實體經濟?

“虛擬經濟”是近年來才出現的壹個新詞語。目前國內對虛擬經濟的研究方興未艾,還處在百家爭鳴的階段。現在關於‘虛擬經濟’的提法比較亂”,大體上來說,可以歸納為4種說法。

第壹種理解:成思危的定義

成思危的定義是:“虛擬經濟是指與虛擬資本以金融系統為主要依托的循環運動有關的經濟活動,簡單地說就是直接以錢生錢的活動”。

關於“循環運動”,成思危說:當前,虛擬經濟的循環就是在金融市場上,先通過交換,把錢換為借據、股票、債券;然後在適當的時候,再通過交換把借據、股票、債券再變回錢,直接以錢生錢。

這個說法的要點有三個:壹是用“虛擬資本”做定義項;二是“直接”以錢生錢的活動;三是“在金融市場上”實現。

這種說法影響最大。這並不因為成思危是全國人大的副委員長,也不僅因為他是著名的經濟學家,而是因為他是目前國內對虛擬經濟研究的權威專家、領軍人物。他還是南開大學“虛擬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的名譽主任。該中心是國內第壹家以“虛擬經濟”命名的專業研究機構。

理解與此比較相似、接近的,除了南開大學“虛擬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劉駿民教授,還有經濟學家李曉西、華東師範大學的潘英麗教授、北京師範大學的李羽中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民經濟管理系的姜秀謙、南京經濟學院的陶文慶等。

第二種理解:涵蓋金融業的概念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王國剛認為,在經濟運行中,“虛擬經濟”是用於描述以票券方式持有權益並交易權益所形成的經濟活動的概念。在現代經濟中,它主要指金融業。虛擬經濟不僅包括證券業、資本市場,也不僅包括貨幣市場,而且包括銀行業、外匯市場等,是壹個涵蓋金融業的概念。

經濟專家李劍閣,用“經濟符號”、“符號經濟”表述“虛擬經濟”,實際上也是這種看法。

成思危則認為,虛擬經濟比金融包括的內容要廣,而金融中有壹些內容又不屬於虛擬經濟。風險投資其實質是知識資本和金融資本(權益資本)的結合,知識資本就是壹種虛擬資本,但顯然不包括在金融的範疇內。

第三種理解:資本獨立化運動的經濟

這種理解與第壹種理解的根本區別在於,著眼於資本,回避了“虛擬資本”。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陳淮認為,虛擬經濟是資本獨立化運動的經濟。資本以脫離實物經濟的價值形態獨立運動,這是虛擬經濟之虛擬屬性的根本體現。虛擬經濟存在與發展的基礎是產權交易。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標誌在於產權本身也成為市場交易的對象。

清華大學教授宋逢明認為:金融是虛擬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資本市場才是虛擬經濟核心的部分。

“最終幻想X”於2003年3月28日在互聯網發表的壹個帖子中強調:研究虛擬經濟,首先得研究資本的價值。“資本也能創造價值”。

第四種理解:新經濟即“虛擬經濟”

這種看法的理由是:新經濟的切入點便是虛擬空間和虛擬社會。電視就是壹個虛擬的生存空間,是真實空間的再現。到了網絡時代,這壹空間不僅將成為人類生存重要空間,也是人類社會的壹筆巨大財富。

姜奇平認為:重組信息空間意義上的虛擬經濟,才是新經濟意義上的虛擬經濟。把信息空間這個框架體系,套在國民經濟上,就形成了廣義虛擬經濟(或叫信息化經濟)。信息空間包括曼紐爾·卡斯特所說“信息時代三部曲”的“虛擬空間”、“流動空間”、“網絡社會”。

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基本關系

在經濟運行中,"實體經濟"是用於描述物質資料生產、銷售以及直接為此提供勞務所形成的經濟活動的概念。它主要包括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商業、建築業、郵電業等產業部門。

" 虛擬經濟"則是用於描述以票券方式持有權益並交易權益所形成的經濟活動的概念。在現代經濟中,它主要指金融業。"虛擬經濟"目前尚未成為學術界通用的概念,人們較多使用的是"虛擬資本".在馬克思理論中,虛擬資本是指在資本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基礎上,資本的所有者以股權(或股票)形式所持有的資本。在《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中,"虛擬資本是指通過信用手段為生產性活動融通資金"(第二券,第340頁)。由此來看,虛擬經濟不僅包括證券業、資本市場,也不僅包括貨幣市場,而且包括銀行業、外匯市場等,是壹個含蓋金融業的概念。在歷史過程中,虛擬經濟產生於實體經濟發展的內在需要,並以推進實體經濟的發展為基本目的。從這方面說,虛擬經濟的主要功能有二:

壹,通過發行和交易相關票券,透明企業的財務信息及其他有關信息,引導資金流動,促進和調整經濟資源在各實體經濟部門和企業間的配置,提高經濟效益;

二,促進企業組織制度的完善(例如,沒有股權分散、股票交易,則沒有現代股份公司及其內部治理結構),同時,通過提供各種金融工具,促使實體經濟部門運作風險的分散。

在現代經濟中,貨幣已不是黃金等貴金屬。紙幣、電子貨幣等作為信用貨幣,本身就是" 虛擬"的;銀行等金融機構經營貨幣及創造貨幣的過程,與實體經濟相比,也屬"虛擬"範疇。貨幣、資金等金融工具,有如血液,已深入到國民經濟的各個方面,實體經濟的正常運行,已離不開虛擬經濟。壹個典型的例證是,銀根壹收緊,實體經濟部門立即就有反映。縱觀世界各國,可以說,沒有虛擬經濟,就沒有現代經濟。

近50年來,尤其是80年代以來,虛擬經濟中壹個令人註目的現象是,在金融創新中,金融衍生產品快速發展。金融衍生產品的主要功能在於,分散和防範金融風險,並通過促進資金流動(包括國際流動)來促進經濟資源的有效配置。80年代中期,隨著"廣場協議"簽署,日元大幅度升值(日元與美元的比價從 240:1急速升至140:1),由此導致了我國的日元外債在價值上的嚴重損失(壹些使用日元外債的企業,迄今難以"翻身"),如果我們在借入外債中,能夠及時地運用外匯期貨中的某些運作手段(如套期保值),則不致發生這類損失。在國際社會中,運用金融衍生產品來防範金融風險的例子,不勝枚舉。毫無疑問,正如世間其他事物,金融衍生產品也有其負作用,但這些負作用,是可通過嚴格金融法治、加強金融監管等予以控制和防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