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股票投資 - 傳統書畫藝術鑒賞的文章~

傳統書畫藝術鑒賞的文章~

中國書法、繪畫都講究神韻、意境和情趣。這些藝術作品表現出的藝術語言高遠、典雅,遠非壹般想象那麽簡單。歷代書法名家輩出,篆、隸、真、草各具風格,不斷有所創新。繪畫更是如此。

書畫的效果和詩歌相似,能激發人們的思索和聯想。文化素養較高的觀賞,能看到字面上、畫面上未曾顯示的許多東西。壹幅好的作品,必然是繼承傳統並體現時代風格和個人的風格,只有這樣的作品才有生命力,鑒賞應本著這個標準鑒別其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幾千年來,由於漢字形體、結構的變遷,時代風格、書畫家風格的不同,書法藝術可謂豐富多彩。在繪畫方面,包括各民族、各時期的畫派、藝術形式、表現技法等,可謂洋洋大觀。從題材上說,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草蟲畫等;從表現形式上說,有工筆畫、寫意畫,工筆又有白描、重彩、淡彩之分,寫意又有大寫意和小寫意之分。

對書畫的鑒賞,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經歷及創作背景,通過對作品的感受、想象、體驗、理解與鑒別等系列的相互聯系,達到認識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效果。壹件好的作品,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的,都有提高人們藝術修養,增進人們美好情操的作用。

如何鑒定書畫的真品(俗稱開門)和贗品(俗稱不開門)呢?壹件真跡會表明它具有年代、個性、規範性、靈魂性,贗品的年代、個性、規範性、靈魂性相互矛盾、不統壹,與真跡不同。

書畫鑒定最關鍵的依據,尤其是對近代書畫來說,主要靠對每壹個畫家個人風格的把握。個人風格的差別主要在於筆法,每位書畫家的執筆方式和下筆輕重緩急等,都有各自的習慣,顯示出中鋒、側鋒、逆鋒、圓轉、方折、虛筆、實筆等。不同的人還有自己的具體特色,同壹作者從早期到晚年也有變化,但沒離開屬於自己的筆法壹線貫通之處。仿造的人,最難仿像的就是被仿人的筆法特點。其常年形成的特定用筆特征,仿造人在短時間內是學不到的。尤其是放縱壹路,最能體現作者個性的筆法,可以臨摹,但行筆呆滯,不暢而板;取其大意,又會離開原作者的筆法,反而暴露出作偽者個人的筆法特點。

近年藝術品市場的空前火爆,中國畫價位的不斷攀升,是特定時期出現的壹種偶然現象,萬萬不可盲目追高附庸風雅。此外,近年由於藝術品市場的假畫、贗品泛濫成災,也需要在競拍時擦亮眼睛,慎之又慎。正如拍賣市場上人們常說的壹句話:書畫是掛在墻上的股票,買對是壹桶金,買錯是壹張紙。

————————————————————————————————

問:什麼是書畫鑒定的輔助依據。它包括哪些內容:

答:書畫鑒定的輔助依據只是相對於主要依據而言,它包括題款、題跋、印章、紙絹、裝裱、著錄等。稱它們為輔助依據是指即使這些內容全是真的,也只能作為輔助材料,因只有當壹件書畫作品的本身是真的,這些材料才有價值。如果主體立不起來,輔助材料再正確也絕不能將這件作品定為真的。

題款。題款也叫款識,是指書畫作品上作者自署的姓名字型大小,創作年月、繪制地點及其他內容等。識別這些由作者題寫的名款,可以鑒定出其書法本身所反映出來的風格。

題跋。題跋是指同時人或後人所題的款識,它包括在書畫作品內或裱頭的天地、拖尾等處的題記。鑒定題款要註意的是,不但要鑒定書法本身的真偽,還要考證題跋者與作者的關系及題跋內容本身的可靠程度。

印章。印章包括書畫家本人的印章和鑒藏家的收藏印兩類。從內容上分,它包括姓名、字型大小、齋名、閑文等多樣。從印文的內容、字體以及鈐蓋的方式可看出某些時代與個性的特徵,並可從印質和印色上分辨真偽。

紙絹。紙絹是中國書畫特有的載體,是中國文化發展的壹個標誌。從紙絹的不同時期的發展,本身就給書畫鑒定提供了壹定的輔助依據。如唐代的麻料紙,五代的澄心堂紙,北宋代的粉箋、蠟箋紙等。須註意的是,中國每位書畫家在用紙絹方面都有自己的不同愛好與習慣,這就給鑒定不同書畫家的作品提供了壹定的參考價值。如著名山水畫家傅抱石,抗戰時期在四川就常用壹種四川特制的皮紙,若在四川創作的作品用的不是這類紙,就應該引起重視。

裝裱。裝裱是中國書畫藝術的壹種特有的樣式。古代流傳有緒的書畫作品幾乎沒有壹件是不經過裝裱的。裝裱的樣式有立軸、手卷、中堂、冊頁、屏條等。但從現存的書畫作品看,保留原有舊裱的已不多見,最早的是北宋的壹種"宜和裝"。如手卷中的"引首"裝裱樣式是在明代才有,"詩堂"也在這時出現。要留心的是,有壹種"金蟬脫殼"的偽裱手法,即將原來的舊裱保留,而將原來的書畫本身換成仿造的偽本嵌裝進去而不留痕跡。前不久,就見到上海某壹書畫販子家中,此類作品竟占大半,既有清代的,又有近現代的。壹副王福廠的書對賣到壹千五百元。

著錄。著錄是將收藏或過目的書畫作品進行梳理,並用文字記錄下來就稱著錄,如果再將這類文字編輯成書出版,就叫書畫著錄書。這類書籍無疑對鑒定書畫有壹定的參考價值。書畫著錄書可分為宮廷收藏與私家收藏著錄兩類。宮廷類的有《宣和畫譜》、《宣和書譜》、《石渠寶箋》等;私家類的有周密的《雲煙過眼錄》,顧復的《平身壯觀》、安歧的《墨緣匯觀》等。但有壹類以欺世盜名為目的的假著錄,如明代張泰階的《寶繪錄》,竟集晉唐以來的偽畫二百余件,覽之令人忍俊不禁。為此,對歷代著錄書必須壹分為二,具體分析,切不可盲目依從,因有許多偽作就是依據著錄仿造的。

問:我國最早的卷軸人物畫代表畫家是誰?有哪些存世作品及其藝術特徵?

答:從現有的文獻資料及各大博物館藏畫來看,我國最早的卷軸人物畫代表畫家應推東晉的顧愷之。

顧愷之,約生於三百四十六年,卒於四百零六年,字長康,小字虎頭,江蘇無錫人。曾任大司馬參軍、荊州刺史、散騎常侍。顧愷之博學多才,在藝術修養上詩賦書畫無所不能,尤精於繪畫。他畫學衛協,釋道、人物、山水、禽獸無所不能,而最大的成就還在於宗教、史實、肖像等人物畫方面。他還是壹位傑出的畫學理論家,他的《論畫》、《魏晉勝流畫贊》及《畫雲臺山記》等論畫名篇,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顧愷之的繪畫作品流傳不多,唐代《貞觀公私畫史》壹書***收錄十七件,《歷代名畫記》中收錄二十九件,到了宋代,入內府見於《宣和畫譜》的僅存九件,散見於其他著錄的也很少,可見顧愷之的真跡在宋代已是寥若晨星。今天存世的所謂顧愷之的作品,有《女史箴圖卷》、《洛神賦圖卷》、《列女仁智圖卷》和《斲琴圖卷》,但據專家鑒定,壹般認為都是宋或唐人摹本。其中《列女仁智圖》現藏於故宮博物院,是根據漢代劉向《古列女傳》第三卷《仁智傳》的內容繪制的。畫中的線條與顧其他作品相比顯得較粗,風格勁健,且較為註重墨染。此作據已故唐蘭先生考證,認為雖系宋人摹本,但非系顧氏風格。《斲琴圖卷》亦藏故宮博物院,是壹幅描繪古代文人學士制琴的場景。此作衣紋線條細勁,設色暈染淡雅古樸。據唐蘭先生考證,也是晉朝傳本,並非顧氏原作風格。如此看來,作為顧愷之原跡之摹本可靠性較大的是《女史箴圖卷》和《洛神賦圖卷》。

女史箴圖卷》現藏英國不列顛博物館,是據西晉張華諷諫賈後宣揚封建女德的《女史箴》內容所作。全卷***分十二段,前三段已佚,尚存幾段,卷末款署顧愷之,當為後人所添。圖中人物神態宛然,體物描繪精微,筆法細勁聯綿,宛如春蠶吐絲,設色典麗秀潤,氣息古樸。明代陳繼儒以為是宋摹本,清代胡敬以為是唐摹本,而今人也以為唐人摹本為可靠。

《洛神賦圖卷》系據三國曹魏詩人曹植的名篇《洛神賦》的內容而創作的。現傳世的***有三個摹本:壹為遼寧省博物館藏本。原系紹興內府所藏,明代由項子京藏,至清代歸梁清標收藏。二為故宮博物院藏本。清代為梁清標收藏。三為美國弗利爾藝術博物館藏本。前段已失,卷末有明董其昌題字,定為顧氏所作。以上三卷全系壹個底稿的摹本,專家們壹般定為宋摹本。畫中洛神衣帶飄逸,動態委婉從容,目光凝註,設色艷麗明快,較成功地刻畫了人物的形象特徵。

其時的人物畫家,除顧愷之外,著名的畫家還有陸探微和張僧繇,畫史稱他們為南北朝畫界的"三傑"。據唐張懷瓘《畫斷》中評說三人所畫的人物,張僧繇得其骨,陸探微得其肉,顧愷之得其神,但張和陸的作品至今已無跡可尋,故只能根據文獻來了解他們作品的面目了。

總之,了解了顧愷之的人物畫,為以後、尤其是唐代的人物畫鑒賞奠定了壹定的基礎,因這些雖系摹本但畢竟是存世最早的人物卷軸畫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