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核心數據:中國航天產業的市場規模;中國航天工業市場份額;中國衛星發射次數;中國的貨架類型數量
工業概況
1,定義
航天裝備制造是指運載火箭、航天飛行器、衛星、航天器、空間站、深空探測器、導彈武器及相關地面支持設備的制造。空間設備作為壹種主要建造在地面上但在空間環境中運行的特殊產品,具有以下特點:
2.產業鏈分析:行業應用廣泛。
中國航天產業上遊主要分為原材料、電子元器件和配套服務,其中原材料分為新型復合材料、金屬合金材料和化學動力推進材料。中遊是航空航天設備制造。目前我國航天裝備制造的主體企業是“國家隊”,企業規模普遍較大。產業下遊應用領域廣泛,主要在電子通信、移動定位、科學觀測等領域。其中,電子通信領域是數字經濟的發展基礎,應用領域非常廣泛。
產業發展過程:產業處於全面蓬勃發展階段。
中國航天事業始於1956《錢學森關於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今天,經過66年的發展,中國的航天事業站在了世界的頂端。“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航天事業目前正處於全面蓬勃發展階段。
工業發展現狀
1.行業整體情況:眾創空間發展進入“快車道”,規模近15億元。
2016年以來,中國航天進入創新發展“快車道”,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開通,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基本建成,衛星通信廣播服務能力穩步提升,“三步走”探月工程圓滿結束,中國空間站建設全面開啟,“田文壹號”實現了從地月系統到行星際探測的跨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總的來說,中國航天產業的布局可以分為三大部分,即制造環繞地球的各類衛星,制造航空運載火箭,制造太空中的R&D和其他設備。
據Ifind統計,2016年至2021年,中國航天科技市場規模呈波動上升趨勢,2021年中國航天市場規模近15億元,行業或將迎來較好發展。
2.細分市場1:衛星制造。
——遙感衛星發射數量最多。
我國衛星制造主要依靠國家隊,研制周期長,生產成本高。根據2021年我國成功發射衛星統計,目前我國衛星總裝主要由國家隊完成,其中2021年我國發射遙感衛星數量最多,超過60顆。
——三大類衛星功能壹體化優勢明顯。
國內外已開展衛星通信、導航、遙感壹體化研究,相關項目正在推進。集通信、導航、遙感功能於壹體,能極大地滿足市場對衛星系統的需求,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相關優勢分析如下:
3.細分市場2:運載火箭制造。
——長征系列是運載火箭發射任務的主要承擔者。
從2016開始,到2021和12,共完成發射任務207次,其中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發射183次,發射總次數超過400次。
——中國現役16型火箭。
中國現有26種運載火箭,其中7種已經光榮退役。目前,現役16型火箭炮,具體比例如下:
註:截至2022年8月。
4.細分市場3:其他航空航天設備制造業。
——深空探測:主要進行月球探測和行星探測。
中國的深空探測可分為月球探測任務和行星探測任務。1991年,中國航天專家提出開展探月工程。2016 65438+10月11、中國行星探測工程(英文:行星
探索中國,簡稱:PEC)正式成立,命名為“田文”。
中國探月工程計劃分三期“繞、下、回”。探月工程壹期的任務是繞月探測。探月工程二期的任務是實現月球表面軟著陸和自動巡視勘察。探月工程三期任務是實現無人采樣返回,工程立項2011。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於2016年正式批準,計劃通過壹次任務實現火星的繞飛、著陸和巡視,開展火星全球和綜合繞飛探測,並在火星表面開展區域巡視探測。田文1號探測器由壹個軌道飛行器和壹個著陸巡視器組成,其中包括“祝融”號火星車及其進入艙。
——空間站建設:世界上第三個大型在軌空間實驗平臺。
天宮空間站(又稱中國空間站)是中國自2021年開始建造的模塊化空間站系統。是繼1986年和平號空間站、1998年國際空間站之後,人類建造的第三個大型在軌空間實驗平臺。基本結構由三部分組成:天河核心模塊、燭臺實驗模塊和蒙恬實驗模塊。
5.新興市場:商業航天產業發展仍處於探索階段。
我國航天裝備制造主要采用混合共線研制和批量生產的模式,批量生產能力不強。當R&D與大規模生產模式發生沖突時,大規模生產能力很容易受到影響,這是中國商業航天發展仍處於探索階段的主要原因。
產業競爭格局
1.區域競爭:北京是該行業主要企業的所在地。
中國航天工業生產企業數量相對較少,企業註冊資本相對較多,其中上市公司和中央國企是主要生產企業。中國航天工業產業鏈上的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北京,具體分布如下:
2.企業競爭:中國衛星占比最大。
我國航天設備生產企業以國有企業為主,其中中國衛星是主要的國家航天衛星生產企業,2021在我國占有近50%的市場份額。
產業發展前景及發展趨勢
發展前景:2027年市場規模可能超過300億元。
目前航天產業的制造主體是“國家隊”,產業的發展仍主要由國家掌控。但國務院發布的《2021中國航天白皮書》提出,研究制定商業航天發展指導意見,推動商業航天快速發展。2022年7月6日,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工程奠基儀式在海南文昌舉行。這是中國第壹個商業航天發射場。從設施建設和國家導向來看,商業航天將成為未來行業增長的“新引擎”,推動中國航天的進壹步發展和進步。
基於此,預測2027年中國航天產業市場規模將超過300億元,2022-2027年復合年增長率將達到15%。
發展趨勢:裝備重型化、零部件精密化、材料技術精細化。
未來航天工業發展的主要趨勢包括設備整體向大型化、重型化發展,零部件向精密化、小型化發展,材料和工藝向高性能化、獨特化發展。具體分析如下:
有關該行業的更多研究和分析,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商業航天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