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節儉是壹種美德。勤儉節約的人知道財富來之不易,懂得打理,管理好,所以買下了從此的康莊大道。相反,敗家子多是反面教材,但三代不富,花錢大手大腳,往往被無良後代毀掉。我們的教育和價值觀鼓勵節儉。然而現在,似乎所有節儉的人都很富有,而那些沒什麽錢的人卻到處大手大腳,富人越來越富,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大多數人即使賺的錢再多,也會因為沒有理財習慣而幾乎沒有盈余。大部分人有錢了,就會滿足未被滿足的購買需求。最後,每月的支出會隨著收入的增加而上升。他們掙得越多,花得越多。壹個非理性的支出,最具欺騙性的就是“我需要,我必須買”。
其實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很少的。女人總是瘋狂地買衣服鞋子和購物,男人總是買各種尖端產品從不落伍,吃貨從不在乎錢。這些其實都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我們認為或者商家引導我們認為必須的東西。財富的正向發展可以讓未來變得更好,更能抵抗未知情況的到來。
節儉是富人的美德。
鄧普頓勛爵19歲時,他和妻子決定每月收入的50%存起來。他說,在他的傭金收入特別低的情況下,這是很難實現的。後來,他成為億萬富翁和世界上最受尊敬的基金經理之壹。他說,關鍵時刻是那幾個月,他掙得很少,幾乎攢不到50%。
巴菲特是美國最富有的人之壹。早在1993年,他的財產就達到了170億美元。他是如何變得富有的?他的秘訣是:儲蓄-投資,不斷儲蓄,不斷投資。巴菲特開始通過賣報紙省錢。盡可能節省每壹塊錢。他總是關心他未來的財富。他不買車,不是因為它值65,438+00,000美元,而是因為這65,438+00,000美元在20年後的價值。
節儉,節儉,再節儉,他們花的錢比自己的收入少,選擇明智投資。節儉當然不是他們富有的唯壹原因,但顯然是先決條件。沒有這個基礎,就沒有發財的希望。妳永遠找不到壹個不節儉的創始人。吃得苦,才是高手。妳對自己有多苛刻,生活就會對妳有多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