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角獸工場認為,大學生創業失敗率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創業不僅需要熱情奔放的想法,還需要資金。
壹般來說,大學生沒有積蓄。如果他們想創業,要麽提供家裏的第壹桶金,要麽想辦法融資。而大學生沒有社會工作經驗和人脈,是很難籌集到資金的。
其次,大學生在校期間接受的書本教育與社會實際工作情況不同。
現實生活遠比書本知識復雜。大學生沒有經歷過社會經驗,沒有積累過社會工作經驗,創業過程中容易走彎路,難以應對壹些突發情況。
再次,很多能力其實是需要在畢業進入社會後逐步學習和積累的。
比如對財務報表的理解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沙盤推演,繪制腦圖,談判技巧等等。這些技能壹般不是學校教的,需要在職場中逐步積累。
然而,雖然成功率不高,但對於大學生來說,他們正處於人生中最積極、最夢幻的時期。創業是他們認識社會、認識自己的好方法。認為大學生創業不應該因為成功率低而被阻止是不必要的。
如果壹個大學生願意實踐自己的夢想,並做好失敗的準備,為什麽不試壹試呢?
所以還是有壹種支持別人實現理想的態度。這總比壹輩子無所事事,或者三四十歲輸不起就創業好。所以獨角獸認為,雖然創業不容易成功,但是也要鼓勵年輕人,給他們嘗試和犯錯的機會。
首先要明白什麽是創業!
人們對創業的理解隨著社會的價值取向而變化。
在公有制社會主義社會,創業的內涵是積極參加勞動實踐。從“創業”本身來看,積極參與勞動實踐才是創業的本質。大學生自主創業,就是在校學習期間,積極參加各種勞動實踐,將所學知識與勞動實踐完全結合,學以致用。壹方面,我們可以通過勞動實踐更深刻地理解我們所學到的東西;另壹方面,在勞動實踐中獲得了新的研究課題,拓展了學習的視野。所以,不僅僅是大學生,所有的學生,包括小學生和中學生,都應該把學習和創業結合起來,才能培養出真正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社會,創業被認為是“賺錢”。把創業理解為“賺錢”,完全背離了創業的本質。如果學生完全沈浸在“如何賺錢”的意識形態中,當然沒有心思認真學習,最終會成為不學無術的人。
事實上,在社會主義社會,倡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主義創業;在資本主義社會,學生反對參與資本主義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