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基金投資 - 李芳華是做什麽的?

李芳華是做什麽的?

李芳華

李芳華(1932 65438+10月6日-2020 65438+10月24日),女,出生於中國,中共黨員。著名物理學家,電子顯微學專家,中國電子衍射和高分辨電子顯微學的開拓者之壹,中國科學院院士(1993),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50李芳華考入武漢大學物理系;1956前蘇聯列寧格勒大學物理系畢業後回國,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歷任研究實習生、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1960年開始獨立從事科研工作,利用自己改裝的設備分析研究電子衍射單晶體的結構。他在國內第壹個分析出單晶的衍射結構,確定了氫原子在晶體中的位置;1982赴日本大阪大學應用物理系做訪問學者;1993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6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理事長;1998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03年,她獲得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是第壹位獲此殊榮的中國科學家。2005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09年獲得賀亮合力基金科技進步獎。

李芳華主要從事衍射物理、高分辨電鏡和晶體學研究。在高分辨率電子顯微圖像的對比度理論和圖像處理理論與方法研究、微晶結構的確定、原子分辨率晶體缺陷的確定、準晶學研究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65438年6月24日,李芳華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中文名:李芳華。

國籍:中國。

出生地:香港

出生日期:1932 65438+10月6日。

死亡日期:65438+2020年10月24日。

職業:教學科研工作者

蘇聯列寧格勒大學物理系。

主要成果:1993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8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代表作:電子晶體學和圖像處理

籍貫:廣東省德清縣

人物體驗

1932 65438+10月6日,李芳華出生在香港,因為父親在香港有生意合夥,所以定居香港。其父李炯早年參加辛亥革命,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少將。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為了躲避日本侵略者,他們家遷到了廣東省德清縣。

1938年,為了孩子的學業,她媽媽帶著弟弟弟弟和她壹個人回了香港。壹年後,她和鄰居搬到了上海,三年後,她搬到了北京的外婆家。她就讀於北平輔仁大學附屬女子中學(現北京第156中學)。

1947年,媽媽帶著她和弟弟回廣州,爸爸安排她上培道女中二年級。

65438-0949,李芳華高中畢業時被推薦到嶺南大學物理系,考入中山大學天文系。9月,她進入嶺南大學。因為老師經常用英語講課,課後經常查閱英語參考書,她提高了英語閱讀能力。5438年6月+10月廣州解放,公立學校開學,她轉到中山大學天文系。但由於經常停課打鼓,她到街上做政治宣傳,所以想換壹個學習多的學校。

1950,李芳華考上了武漢大學物理系,還是初壹。

1952年,國家選拔高校二年級學生參加保送蘇聯留學考試。武漢大學推薦李芳華去考,他考上了。3月,李芳華進入北京俄語專修學校蘇聯預科部,專修俄語。同年秋,赴蘇聯,加入前蘇聯國立大學列寧格勒大學物理系。那壹屆,有三位曾經的清華物理系學生,分別是青、顧壹凡、黃聖年。為了縮短學習周期,李芳華和他們四個人壹起為二年級的分班努力,得到了院長的批準。

1955年,李芳華在他的老師mi _ ya _ lums(мумш?)的指導下開始準備畢業論文,題目是“原位蒸發鉍金屬薄膜的電子衍射研究”。

65438-0956,李芳華畢業於蘇聯列寧格勒大學物理系。

1960年,石(時任中科院物理所所長)安排李芳華獨立開展電子衍射研究,讓她把在蘇聯學到的科學知識紮根中國。她選擇的是國內尚屬空白的“單晶電子衍射”的結構分析。

1982年6月至65438年10月,李芳華以訪問學者身份赴日本大阪大學應用物理系(至1983年5月),並隨身攜帶了兩種國產新礦物:黃河礦物和氟碳鈰礦,希望利用日本超高分辨率電子顯微鏡在國產礦物上有新的發現。

1984年,李芳華研究組“晶格象的建立和晶體結構的直接觀測”項目獲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獎二等獎。

1991,李芳華獲得中國物理學會葉孫棋物理學獎。

1992,李芳華獲得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橋下徹獎(個人獎)。

1993,李芳華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65438-0996年,李芳華擔任中國電鏡學會理事長(至2000年)。

65438-0998,李芳華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2002年,在她70歲生日的時候,國際電子顯微鏡學會的學術期刊《超顯微術》出版了壹期特刊來慶祝。我拍了壹張20年前在中科院物理所會議室工作的照片。右邊是李芳華院士,左邊是範海夫院士。範海夫是中國科學院和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他也是李芳華院士的丈夫。

2003年2月27日,李芳華獲得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這是首位中國科學家獲獎。

2009年,李芳華獲得賀亮合力基金科技進步獎;同年撰寫的專著《電子晶體學與圖像處理》出版。

角色之死

65438+21:27 2020年10月24日,中國* * *產方、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電子顯微鏡家、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方華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

1985中,李芳華推導出新的實用的高分辨率圖像強度近似解析表達式,建立了實用的圖像對比度理論,解決了電子晶體學圖像處理應用於實踐的理論基礎問題。她的研究促進了相關學科的發展,提供了新材料晶體結構的信息,有助於得出材料性質、結構與工藝之間關系的規律。她的研究內容包括:

(1)高分辨率電子顯微鏡和電子晶體學。

60年代初,李芳華在國內首次開展了用電子衍射確定單晶結構的工作,在國內首次確定了氫原子在晶體中的位置,有關文獻至今仍被國外同行引用。

20世紀70年代,李芳華與範海福合作,探索衍射法與高分辨電鏡結合的研究,在高分辨電鏡中創造了新的圖像處理理論和技術。後來,她和她的學生建立了基於最大熵原理的解包裹技術。它提供了壹種確定微小晶體結構的重要方法。目前已成功應用於確定高溫超導體等材料的晶體結構。

上世紀80年代在日本留學期間,李芳華總結出新的實驗規律,發展出確定輕原子位置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她回國後提出了新的圖像對比度理論:“贗弱相位物近似”,首次闡明了圖像強度與晶體厚度的關系,揭示了不同原子圖像強度的變化規律,是上述圖像處理技術的理論基礎。在這壹理論的指導下,李芳華等人首次觀察到晶體中的鋰原子。此外,她還參與了高溫超導材料的早期高分辨電鏡研究,是世界上最早報道鉍基超導體是否具有可公度調制結構的群體之壹。

(2)準晶

李芳華領導的研究組首先發現並報道了準晶和晶體之間幾乎連續的轉變過程,她給出了理論解釋。李芳華借助相應變場導出了反映準晶與晶體關系的壹些公式,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確定準晶結構的新方法和尋找準晶中局部相應變變量的方法。並成功地應用於Al-Cu-Li和Al-Mn-Si準晶。

(3)晶體缺陷

針對新研制的場發射電子顯微鏡,李芳華提出了原子分辨率晶體缺陷測定的新研究方向。目前,SiGe/Si外延膜界面的60度位錯已經用她的方法成功測量,分為90度和30度不完全位錯以及它們之間的壹個堆垛層錯。這也是首次報道SiGe/Si外延膜界面原子分辨率的缺陷。

截至2005年,李芳華的研究成果共獲得10多項學術獎勵,包括國家自然科學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中國物理學會葉物理學獎等。

李芳華已發表論文200余篇。

人員培訓

截止2017年底,李芳華獨立和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8名,博士研究生30名。她應邀參加各種國際學術會議作學術報告近40次,多次擔任國際研究班教授,應邀到美、英、日等十幾所大學和研究機構講學。

榮譽表彰

社會公益服務

個人生活

李芳華的丈夫範海夫也是晶體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和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夫妻倆在家庭生活中始終相互尊重。上世紀80年代初,範海福患了脊椎血管瘤,腰部以下神經受損,李芳華盡力承擔了大部分家務。因為工作忙,她放棄了很多休息時間。除了新聞,她不看其他電視節目,幾乎不去購物。

在長期艱苦的科研工作中,李芳華患上了心動過緩。2003年初,她安裝了心臟起搏器,但她仍然沒有停止工作和思考。她從事研究時,總是不忘調整自己的業余時間。每周四,她都會加入中科院的老合唱團,周末的時候,在實驗室裏經常能聽到她唱美聲。李芳華在文學方面的修養也很不錯。在單位的聯歡會上,李芳華的特長是即興作詩,往往能把現場的氣氛調節得非常和諧。

性格評估

李芳華是壹個勤奮嚴謹的學者,但她絕不是壹個沒有女人味的“女強人”。她優雅,友善,幽默,愛唱歌,會打太極拳。她天生是個樂觀的人。(搜狐女性評論)

在這個領域,李芳華是亞洲最好的科學家。她獲得了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不僅填補了中國這壹獎項的空白,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在物理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評委魏覺點評)

李芳華是我國單晶電子衍射結構分析的先驅,也是我國建立和發展高分辨電子顯微學的代表之壹。她發展的高分辨電子顯微學和電子晶體學的理論和分析方法在該領域占據重要的國際地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