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為止,我們能觀察到的是兩次全球化的大浪潮:壹次是從19年底到第壹次世界大戰開始,另壹次是從冷戰結束。從貿易和投資分析可以發現,這兩輪全球化的規模基本相當。那麽為什麽不僅是中國,還有很多發展中國家(比如越南、印度)在第二輪全球化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不是第壹輪呢?我們認為,原因在於當代經濟全球化與上世紀初第壹輪經濟全球化有很大不同,為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創造了發展機遇。
1.當代經濟全球化以市場為導向,以國家合作、企業競爭和經濟競爭為特征,客觀上為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創造了和平穩定的環境。在第壹輪全球化中,資本主義經濟處於壟斷資本主義時期,主要經濟大國的對外經濟戰略以殖民擴張為基礎。主要經濟大國推動的經濟全球化的本質是為發達國家服務的。因此,第壹輪全球化的外在表現是發達國家和壟斷資本集團之間旨在爭奪勢力範圍的暴力競爭,是殖民統治下的不公正的國際經濟秩序,以國家為主導,以民族對抗和軍事競爭為特征。第二輪全球化與第壹輪完全不同。第二輪全球化是在殖民體系崩潰、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背景下發生的。隨著冷戰的結束,這已成為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的共同願望,世界經濟正經歷著由國家主導向市場主導的深刻變革。以經濟和科技競爭為核心的和平競爭和企業競爭取代了武裝沖突和國家對抗,通過談判、協商和協調解決矛盾和利益沖突,使世界經濟形成了壹個開放的體系,形成了各國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利益格局,客觀上為發展中國家發展本國經濟創造了和平穩定的環境。
2.當代經濟全球化以要素流動為基礎,發展中國家是發達國家的生產夥伴,可以利用全球化獲得發展機遇。在第壹輪經濟全球化中,商品流和資源流是全球化的載體。發達國家與落後國家的交換主要是初級產品和制成品的交換,而發達國家對落後國家的直接投資主要用於控制初級產品生產國的資源,以保證其國內工業投入的穩定性。發達國家通過經濟和超經濟脅迫手段,使落後國家成為先進國家的原材料來源和成品銷售市場。發達國家與落後國家的經濟關系主要表現為剝削與被剝削、掠奪與被掠奪的關系。在當代經濟全球化中,要素的國際流動和壹體化成為最重要的特征。需要指出的是,在當代,不同種類的要素或同壹種類、不同層次的要素在世界範圍內的流動性差異很大。發達國家豐富的資本、技術、先進勞動力等要素流動性強,而發展中國家豐富的壹般勞動力和自然資源流動性差,導致當代要素的國際流動主要表現為要素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流動。當然,發達國家輸出這類要素的動機在於整合全球要素,從要素分工中獲取最大收益。但是,正是這種方向的要素國際流動,把各國獨立的生產過程變成了真正的世界範圍的生產過程,也正是要素的國際流動,使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能夠整合全球要素,獲得資源在全球範圍內優化配置的收益。同樣,通過這種要素流動形式,發展中國家從發達國家引進了相對豐富的資本和其他稀缺的先進要素,如技術、標準、品牌、國際營銷網絡和企業家精神,並與其豐富的生產要素,如低成本、高質量的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相結合,極大地激發了潛在的生產能力,促進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
3.當代經濟全球化中的國際規則為發展中國家爭取國際分工的利益創造了條件。經濟全球化以規則為基礎,國際規則的構成、範圍和約束程度決定了其規範國際競爭秩序和協調國際利益分配的能力。在第壹輪經濟全球化中,《科布登·謝瓦利埃條約》( 1860)及相關的多邊和雙邊貿易協定形成了國際貿易規則的基礎,但這壹規則的松散性特征使其難以抵禦國內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而金本位作為國際金融規則也因其固有缺陷而無法支撐穩定的多邊支付體系。更重要的是,這壹時期無論是國際貿易規則還是國際金融規則,都沒有得到多邊機制明確支持的國際組織,使得規則缺乏穩定性和權威性,難以協調各方的利益沖突,更談不上保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在當代經濟全球化中,以世貿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為核心建立的國際規則涵蓋了貿易、金融和經濟發展三大領域。這些規則雖然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有利,是他們繼續維持國際經濟舊秩序的重要支撐,但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場經濟運行的壹般規律,對世界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而且這種以國際組織為基礎的多邊機制,包含了重視公平平等的普遍原則,可以保證各國在規則面前理論上平等,可以依靠其約束機制增加各國的違規成本,降低違約風險,維護了國際經濟秩序的相對穩定,保證了發展中國家自主平等參與國際分工的機會。而且,如果仔細研究這些組織的原則或規定,會發現它們在項目投資、維持貨幣穩定、貿易優惠等方面,對發展中國家有壹系列特殊安排,在壹定程度上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的發展。
因此,雖然兩輪全球化有許多相似的表現,但可以認為第壹輪全球化只對發達國家有利,而當代全球化不僅對發達國家有利,對發展中國家也有利。從某種意義上說,當代經濟全球化可能更有利於發展中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