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圓,又稱元宵,在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慶祝,剛過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是農歷的第壹個月。古人把夜晚稱為“曉”,所以他們把正月十五叫做元宵節。正月十五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也是元朝的開始。在春回的夜晚,人們慶祝這個節日,慶祝春節的延續。元宵節也叫“上元節”。
根據中國的民間傳統,在這明亮的夜晚,人們點亮成千上萬的燈籠來慶祝。出門賞月,點燈放火,賞燈謎,吃元宵,合家團圓,歡度佳節,都是享受。
元宵節吃元宵的民俗。元宵是用糯米做的,可以是實心的,也可以是帶餡的。餡有豆沙、糖、山楂、各種水果料等。,吃的時候可以煮、炒、蒸、炸。起初,人們稱這種食物為“漂浮的紫苑”,後來他們稱之為“湯團”或“湯圓”。這些名字“團圓”音相近,意為團圓,象征著全家團圓,和睦幸福,人們也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對未來生活的美好祝願。
有些地方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也叫“烤百病”、“散百病”。大多數參與者是女性。他們結伴而行或靠墻而行,或過橋而行於郊外,為的是驅走疾病,消除災難。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許多地方節日都增加了打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跳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間表演。這個傳承了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在海峽兩岸流行,在華僑聚居的地區也年年慶祝。
正月十五吃元宵,作為壹種食物,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宋代,壹種新穎的元宵節食物在民間流行。這種食物最初被稱為“漂浮的紫苑”,後來被稱為“元宵”,商人也稱它為“元寶”。元宵,或稱“湯圓”,裏面有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皮、核桃仁、堅果、棗泥等。,並用糯米粉包裹成圓形,可以素食,風味各異。可以煲湯、油炸、清蒸,寓意大團圓。陜西餃子不是包著吃,而是“卷”在糯米粉裏,或煮或炸,熱乎乎的,圓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