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基金投資 - 元明清時期 西苑的發展歷史?最好有瓊華島、太液池、瀛洲。

元明清時期 西苑的發展歷史?最好有瓊華島、太液池、瀛洲。

西苑位於西華門之外,也就是元代的西禦園。“西華門之西,為西苑。榜曰西苑門,入門為太液池。”“自金盛時,即有西苑太液池之稱。名跡如瓊華島廣寒殿諸勝,歷元迄明,苑池之利相沿弗改,然以供遊憩而已。”也就是說,西苑是皇帝遊樂的場所,殿亭樓閣與太液池交相輝映,景色壯麗。清代進壹步開發,並成為皇帝召見王公大臣和接見外賓的地方,像敦敘殿、涵元殿、瀛臺、紫光閣等都成為皇帝休息和進行國事活動的場所。太液池也就是今天的北海、中海和南海,南海為明代所開鑿。今天北海已經分出,中南海也就是國務院所在地,新華門即南海的寶月樓。北海、中海、南海位於北京城內故宮和景山的西側,合稱三海。明、清時期稱為西苑。它是中國現存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布置精美的宮苑之壹。

三海的歷史可溯源到10世紀的遼代,當時稱為瑤嶼。它是遼南京城北郊的遊樂之地。金大定十九年(1179),在今北海所在地大興土木,建造了許多精美的離宮別苑,先名大寧宮,後更名為萬寧宮。據《金史地理誌》記載:"京城北離宮有大寧宮......明昌二年更為萬寧宮。瓊林苑有橫翠殿。寧德宮西園有瑤光臺,又有瓊華島,又有瑤光樓。"可見建築規模相當宏大。當時園林的布局情況大體是以瓊華島為中心,在島上和海子周圍修造宮苑。其位置相當於今天北海和團城部分。據文獻記載,金代經營瓊華島時缺少太湖石,特從汴京(開封)拆取艮嶽的太湖石來修築瓊華島。

到了元代,以金代的海子、瓊華島為中心建大都城,於是這裏便成了皇城中的禁苑,稱為"上苑"。經過多年經營,到至正八年(1348),山賜名萬壽山(也稱萬歲山),水賜名太液池。對元代萬壽山和太液池有較多的文獻記載。元人陶宗儀《輟耕錄》說:"萬歲山在大內西北、太液池之陽。金人名瓊花島,中統三年修繕之。其山皆以玲瓏石疊壘。峰巒隱映,松檜隆郁,秀若天成。......山上有廣寒殿七間。仁智殿則在山半,為屋三間。山前白玉石橋長二百尺,直儀天殿右,殿在太液池中圓坻上,十壹楹,正對萬歲山。"在儀天殿(今北海團城)的南面,太液池南部水中,有壹小嶼,名墀天臺。整個太液池的位置大體相當於現在的北海和中海範圍。

明代,在元代禁苑基礎上進行了擴建,奠定了現在三海的規模。明朝初葉只是對廣寒殿、清暑殿和瓊華島上的壹些建築稍加修葺。天順年間對西苑進行較大規模的擴建。主要工程有:開辟南海,擴充了太液池的範圍,完成了北海、中海、南海三海的布局。填平了儀天殿與紫禁城之間的水面,砌築了團城。在瓊華島上和太液池沿岸增添了許多新建築物。

清代對西苑又作了許多新建和改建。重要的營建有兩次:順治八年(1651)拆除了瓊華島山頂上的主體建築廣寒殿和四周的亭子,修建了巨型喇嘛塔和佛寺,並將萬歲山改名為白塔山。乾隆年間,除了對北海瓊華島(白塔山)的大部分建築物進行重修以外,在北海東北岸、北岸營造了許多建築。在明朝時期比較富於自然景色的南海南臺(即今瀛臺)以及中海東岸地區修建了宮殿樓閣和庭院幽谷。現在整個三海的格局和園林建築,主要是乾隆時期完成的。後來雖屢有修葺,只是個別地方有所增減。

三海的規模自明代開辟了南海以後,就形成了壹個縱貫皇城南北的袋狀水域。以太液池上的兩座石橋劃分為三個水面:金鰲玉虹橋以北為北海,蜈蚣橋以南為南海,兩橋之間為中海。清乾隆帝在他的壹首《悅心殿漫題》的詩中說:"液池只是壹湖水,明季相沿三海分。"幾百年來,三海和西苑兩個名稱壹直並用;而中海和南海緊密相依,常常合稱為中南海。

三海總體布局繼承了中國古代造園藝術的傳統:水中布置島嶼,用橋堤同岸邊相連,在島上和沿岸布置建築物和景點。全園面積2500余畝(1畝為666.66米2),水面占壹半以上,景觀比較開闊。瓊島聳立於北,瀛臺對峙於南,長橋臥波,狀若垂虹。島上山石和各種建築物交相掩映,組成壹個整體。許多景點高低錯落,疏密相間點綴其中。

北海主要景物以白塔山為中心。瓊島上布置了白塔、永安寺、慶霄樓、漪瀾堂、閱古樓和許多假山、邃洞、回廊、曲徑等建築物,有清乾隆帝所題燕京八景之壹的"瓊島春陰"碑石和摹擬漢代建章宮設置的仙人承露銅像。北海東北岸有畫舫齋、濠濮澗、鏡清齋、天王殿、五龍亭、小西天等園中園和佛寺建築;其南為屹立水濱的團城,城上蔥郁的松柏叢中有壹座規模宏大、造型精巧的承光殿。

中海主要景物有紫光閣、蕉園和孤立水中的水雲榭。此榭原為元代太液池中的墀天臺舊址,現在還存有清乾隆帝所題燕京八景之壹的"太液秋風"碑石。

南海主要景物有瀛臺,臺上為壹組殿閣亭臺、假山廊榭所組成的水島景區。重要的建築物有翔鸞閣、涵元殿、香依殿、藻韻樓、待月軒、迎薰亭等。瀛臺東現有石橋通達岸邊。此外,在中南海中還有豐澤園和靜谷,是園中之園,尤以靜谷的湖石假山的堆疊手法高超。

三海的藝術價值在中國現存古代園林中是第壹流的。遼、金以來1000年連綿不輟地經營,歷史文獻記載豐富,而且現在大多數尚有遺跡可尋。清代乾隆時的建築、山石和園林布局,現在還基本保存完整(僅中南海有較多的改變),是其他宮苑以至私家園林所少見的。金代瓊華島的艮嶽遺石,元代廣寒殿裏的巨大玉甕,明代的團城,以及樹齡八九百年的蒼松翠柏等,是北京城發展史的可貴見證。三海的園林藝術繼承了中國的傳統造園技藝並有所發展和創新。園中有園、園內外借景等布局手法都有巧妙的應用。園中栽植的花草樹木除翠柏青松之外,還有岸柳、池蓮、海棠、牡丹、芭蕉、竹、懸葛、垂蘿,名花奇果,品類繁多。這些花草樹木都和假山池岸、殿閣樓臺相互結合成景,體現了中國園林的藝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