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基金投資 - 初二歷史知識

初二歷史知識

1“兩航談判”自1949國民黨當局逃離臺灣以來,海峽兩岸第壹次真正的接觸談判是在1986年5月。這是壹場意外引發的兩岸談判,臺灣省當局被極不情願地拖到了談判桌前。

1986年5月3日下午3點,壹架編號為“B-198”的臺灣省“中華航空”波音747貨機突然偏離航線向北飛行,後來降落在廣州白雲機場。船長王希爵要求在中國大陸定居,另外兩個機械師在同壹個公司。事發當天,中國民航致電臺灣省“中華航空”,要求其盡快派人來北京,商討飛機、貨物及其他機組人員的處理事宜。

面對這壹突發事件,臺灣省當局立即陷入了兩難境地。根據“三不”政策,我們不能與中國談判,但不談判也不能解決問題。權衡利弊後,為避免給人留下雙方正在談判的印象,蔣經國最終決定委托國泰航空公司港方全權代表華航與中國民航談判,在堅持“三不”政策的前提下解決人機交接問題。蔣經國還指示華航按照國際慣例解決善後事宜。這壹不恰當、不必要的決定自然遭到祖國大陸的反對。祖國大陸認為,這純屬兩家航空公司的商業談判,不涉及政治問題。既然是交接,就應該由雙方直接負責地處理,保證飛機和另外兩名希望返回臺灣省的機組人員安全返回臺灣省。中國民航再次致電“中華航空”催促其盡快回復,並建議如果臺灣省認為不方便去北京,也可以在他們認為方便的地方協商。

經過兩個星期的談判,從5月1986到5月17-20,“華航”和華航各派三名代表在香港進行了為期四天的歷史性談判,就貨機、機組和貨物的交接達成了協議,並簽署了《兩家航空公司會談紀要》。

2.“金門會談”80年代末,由於臺灣省當局拒絕兩岸“三通”,奉行單向開放政策,限制了大陸民眾與臺灣省的正常往來,大陸居民在沿海地區私自赴臺。臺灣省軍警對私自越境進入臺灣的大陸民眾采取不人道的強制“乘船遣返”,導致大陸同胞在遣返過程中發生數起人身傷亡事件。1990年7月和8月期間,發生了兩起悲劇,分別是25人集體被釘在船艙窒息而死,21人因為被遣返的船被臺灣軍艦撞上落水身亡。臺灣省軍警的野蠻行徑遭到兩岸民眾的壹致譴責。

1990年8月,為避免死傷悲劇重演,切實解決私客遣返問題,中國紅十字會向臺灣省紅十字組織建議,兩岸簽訂遣返作業協議,將私客遣返納入標準程序,使遣返作業在兩岸紅十字組織見證下進行。臺灣省當局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迅速對中國紅十字會的建議作出積極回應。考慮到協議的簽署需要實地考察遣返路線,同時為了照顧臺灣省的保密要求,雙方決定將談判地點定在金門島,那裏還是國民黨的“戰場”,尚未解除戒嚴。

1990 9月1日上午,中國紅十字會秘書長韓長林等4人從廈門杜東碼頭出發,直駛金門。在下榻的仁愛新莊,韓長林與臺灣省紅十字會秘書長陳就兩岸紅十字會組織參與見證主管機關實施海上遣返事宜進行了協商,並於6月5438+02日簽署協議。雙方本著切實解決問題、避免目前仍難以解決的兩岸政治分歧的務實精神,對證人遣返的原則、對象和遣返程序作出了明確規定。

3.第壹次王會談

新華社1993年4月27日,舉世矚目的“汪辜會談”在新加坡舉行。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會長汪道涵和臺灣省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顧主持了會談。這是兩岸授權的民間團體最高領導人首次舉行會談,標誌著兩岸關系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壹步。

“汪辜會談”是在1992年海峽兩岸兩會達成的“九二諒解”基礎上舉行的。10月28日至30日,海協會與臺灣省SEF在港就如何在兩岸商務談判中表明堅持壹個中國原則進行了商談。經過香港會談和兩會的函電協商,雙方達成了各自的* * *諒解(後稱“九二* * *諒解”),口頭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壹個中國原則”。SEF說:“在尋求國家統壹的過程中,海峽兩岸都堅持壹個中國的原則,但對壹個中國的含義有不同的理解。”海協會表示:“海峽兩岸均堅持壹個中國原則,爭取國家統壹。但是,在兩岸商務會談中,不涉及壹個中國的政治含義。”

“汪辜會談”在海峽兩岸均堅持壹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就加強兩岸經濟合作和科技、文化、青年、新聞等領域的交流進行了磋商,並簽署了四項協議,受到海峽兩岸和國際社會的普遍好評。

這四項協議包括《王谷會談協議》、《兩會聯系與會談制度協議》、《兩岸使用公證書核查協議》、《兩岸掛號信查詢與賠償協議》。在汪辜會談的協議中,“雙方同意加強兩岸經濟交流,互補互利”,確定了兩會商務磋商的議題,同意繼續就臺商在大陸的投資權益及相關問題、兩岸商務人員互訪等進行討論,並就加強能源和資源的開發與交流進行了磋商,同意積極推動青年交流、兩岸新聞交流和科技交流。《海協會與SEF聯系會談制度協議》就海協會與SEF領導人在各個級別的定期會談和機制達成了壹致。另外兩項協議由兩個協會付諸實施。

“汪辜會談”推動了兩岸談判進程,促進了兩岸交流的蓬勃發展。然而,這壹大好局面後來被臺灣省當局領導人李登輝破壞了。65438至0995年,李登輝利用私人訪美分裂中國,毒化兩岸關系,兩會商談被迫停止。

4.第二次王家會談:

從65438到0998,在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兩岸關系氣氛有所緩和。公元5438年6月+10月,顧率領代表團訪問上海和北京。汪道涵和顧在上海重逢。“汪辜會談”開啟了兩岸政治對話,雙方達成了繼續政治經濟對話、汪道涵總統邀請訪問臺灣省等四項諒解。

5.連戰訪問大陸:

2005年5月3日,國民黨主席、臺灣省前行政院院長連戰和國民黨大陸訪問團結束了為期八天的南京、北京、Xi、上海訪問,返回臺灣省。臨行前,連戰先生在上海浦東機場的告別演說中說,柳暗花明又壹村。現在,隨著連戰先生的聲音,臺灣海峽兩岸掀起了和解的春潮。東亞的地緣政治格局很可能因為這股大潮而翻開新的壹頁。

臺灣省問題:“外力”的存在總是讓水越攪越多。

臺灣省海峽兩岸的劃分和分割,是56年前中國與* * *內戰的結果,也是當時世界冷戰格局的產物。在今年世界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的偉大時刻,10月的《開羅宣言》1943 165438和8月的《波茨坦公告》1945作為國際法律文件,已經莊嚴宣告臺灣省是中國的壹部分,中國政府享有對臺灣省主權的神聖地位。美國喬治敦大學法學院院長沃爾曼教授曾專門撰文指出,臺灣省作為中國壹部分的主權如此明確,根本不需要制定任何專門的國際法文件來確認。

但冷戰使臺灣省成為美國遏制所謂“中國擴張”的前哨,也使臺灣省問題與美國在東亞的地緣戰略利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壹灣淺淺的海水,帶來了無數的鄉愁。

90年代初冷戰結束,中國在臺灣省島內的改革開放和政治民主化,本應為兩岸和平統壹創造歷史性機遇。但由於李登輝等臺獨勢力,兩岸關系日益悲壯。1999年9月,李登輝拋出“兩國論”,企圖利用大國政治中利益競爭的復雜性和陌生性,“挾洋自重”,竭力走壹條背叛祖國、實現臺獨的分裂路線。

2000年,臺灣省政黨更叠,帶有鮮明臺獨黨綱的民進黨上臺,各種臺獨勢力更加猖獗。泛綠陣營為了爭取選票,達到長期執政的目的,大肆煽動“臺灣省意識”對抗和瓦解“中國認同”,瘋狂鼓吹和叫囂臺灣省以“撕裂族群”的方式“走自己的路”。2004年3月20日的臺灣省大選,將這種人為的“藍綠對立”和“中國與臺灣省”推向了壹個新的高度。雖然陳水扁在2004年5月20日的就職演說中重申了“四不”,但臺獨勢力長期爭取的“投* * *、立憲、正名”的可能性仍在提高,“去中國化”的行動也在臺灣省島內發展。

面對兩岸局勢的陰霾,中國大陸於2005年3月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胡錦濤總統提出了“四點主張”,向臺灣省當局表明中國政府和人民反對臺獨的決心和願意對話的善意。

兩岸局勢從上世紀90年代初壹路走來,可謂風雨飄搖,經歷了數次危機。究其原因,壹是臺獨勢力竭力利用各種國際因素對抗中國大陸的主權要求,堅持走臺獨冒險道路;第二,由於國際形勢的變化,臺灣省問題實際上已經成為大國角逐的隱形“戰場”。臺灣省當局也頻頻出招,動用自己的"民主牌"、"民意牌"、"經貿牌",企圖達到臺獨的目的;即使不能實現真正的臺獨,也要在法律、文化、觀念等領域與中國“劃清界限”。臺獨勢力背後各種“外部勢力”的幹擾和影響,壹直是兩岸關系動蕩最深刻的根源之壹。

中國政府壹再鄭重聲明,臺灣省問題是中國的內政,任何國家都無權幹涉。然而,國際關系中力量對比的微妙現實和大國政治中利己至上的權力本質,使得臺灣省問題在客觀上難以完全厘清是“國內”問題還是“國際”問題,使得臺灣省問題總是隨著東亞政治的變化而起伏不定。

海峽兩岸的中國人民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

連戰先生這次率團訪問大陸,不僅與胡錦濤總書記進行了直接對話,還建立了兩岸黨對黨的溝通協商機制。最重要的是,59年後兩黨領導人的握手,向國際社會宣示了兩岸中國人有決心、有能力自主解決兩岸分歧和沖突;建立兩岸和平、穩定與發展的新框架,不僅是兩岸人民的共同願望,也是兩岸政治家可以共同創造的美好未來。

隨著親民黨主席宋楚瑜5月5日訪問大陸,以及目前正在討論中的臺灣省新黨主席郁慕明,兩岸政治人物直接對話的新現實已經出現。雖然陳水扁的臺灣省“政府”短期內不會實質性跟進,從而借助連先生出訪的東風,徹底打開兩岸當局對話的大門,“青山遮不住,終究要向東流”。

當然,對於連戰此行能否帶來臺灣省島內政治生態的改變,對民進黨政府的觸動有多大,我們也不能盲目樂觀。然而,臺灣省島內真正以人民幸福和中華民族復興為重的各種政治勢力,實際上已經無法逃脫兩岸政治對話的大潮。正如連戰先生4月29日在北大演講時提到的,他的出訪是順應“民意趨勢”和“歷史潮流”的雙重結果。連戰訪問中國大陸取得的廣泛成果,是兩岸關系從90年代到現在15沒有發生的歷史性變化,是開啟未來兩岸發展新的歷史進程的“鑰匙”,是幾個月前國際社會難以預料的偉大願景。

對於東亞地區的國際關系而言,連戰先生的訪問是打破臺海僵局、改變兩岸關系長期緊張局面的重要時刻。臺灣海峽的和平、穩定與發展符合東亞人民的利益,更有利於世界和平與合作。兩岸政治對話進程的啟動,將開始扭轉20世紀90年代以來臺灣省政治發展不利於中國大陸的消極趨勢,為兩岸在臺灣省問題上的溝通與對話增添前所未有的積極因素。在這壹歷史時刻,在東亞的地緣政治環境中,臺灣省問題罕見地開始呈現出向“中國大陸”傾斜的建設性趨勢。這無疑將有助於鞏固和發展中國在東亞的戰略地位,並使中國政府有更多的主動權與其他國家討論共同關心的臺灣省問題。

與此同時,對於阻礙中國崛起的各種國際勢力來說,海峽兩岸的中國人已逐漸開始走出臺海問題上的困境,建立在廣泛的經貿聯系、軍事信任措施和更深入的社會互動基礎上的“密切”聯系,無疑會挫傷他們加強與臺灣省軍事和戰略聯系的政治意願,使那些想在臺灣省問題上做文章以防範所謂“中國威脅”的勢力清醒過來。雖然不是現在,而且很可能需要很長時間,但歷史終將證明,冷戰時期意識形態對抗導致的“外部勢力”幹預臺灣事務的過程,以及後冷戰時代臺獨勢力的自重,將從連戰先生的訪問開始逐漸進入“衰退期”。

這壹次,中國政府抓住歷史機遇,與中國國民黨開創了兩岸政黨交流的新選擇,沈重打擊了臺獨勢力,擴大了島內維持現狀和穩定的主流民意,為防止臺海局勢失控、逐步消除臺海局勢長期緊張的地區熱點問題提供了最堅實可靠的路徑。在以和平、穩定、發展為主題的兩岸關系務實發展的歷史潮流推動下,臺灣省問題的“降溫”將給東亞區域合作帶來新的活力,也可能逐步推動東亞多邊安全合作體系的建立。

6.胡曉慧

4月12日,蕭萬長應邀出席在海南舉行的博鰲論壇,實現了“胡曉慧”。雖然蕭萬長是以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董事長的身份參選,但他的另壹個身份是新當選的臺灣省“準副領導人”。因此,胡錦濤總書記與蕭萬長的會面是兩岸關系發展的歷史性重要標誌。

在會見蕭萬長時,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四個繼續”,即“新形勢下,繼續推進兩岸經濟文化等領域交流合作,繼續推進兩岸周末包機和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協商,繼續關心臺灣省同胞福祉並切實維護臺灣省同胞合法權益,繼續推動重啟兩岸協商談判”。蕭萬長說:“只有開放的政策,務實的態度,穩健的步伐,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才能順利進行,才能為兩岸人民創造更大的利益。希望能‘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開創兩岸關系互信互諒、互助互利的新時代。“蕭萬長‘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的‘十六字方針’是才真旺姆·九的準執政當局發展兩岸關系的基本原則和主張。

半個月後,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訪問大陸。胡錦濤主席在會見連戰時指出,當前臺海局勢發生了積極變化,兩岸關系呈現良好發展勢頭。兩岸應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十六字方針”已成為新形勢下大陸發展兩岸關系的基本原則和主張。

可以說,在新形勢下,兩岸“雙十六字方針”的提出,已經成為兩岸關系改善與和平發展的重要基礎。

7.吳伯雄訪問大陸:

2008年5月27日至30日,國民黨主席吳伯雄率領中國國民黨訪問團訪問大陸。吳伯雄參觀了中山陵,題詞“天下為公,人民為大”。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與吳伯雄舉行了會談。胡錦濤強調,在兩黨和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臺灣局勢發生了積極變化,兩岸關系發展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希望兩黨、兩岸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繼續遵循並切實落實“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胡錦濤高度肯定吳伯雄為推動國共兩黨交流對話和兩岸關系朝著和平穩定方向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高度肯定國民黨堅持“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指引的兩岸關系發展方向。胡錦濤指出,事實證明,國民黨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積極發展兩岸關系的立場和主張,得到了大多數臺灣省民的肯定。

8.第二陳

第二屆“陳”於2008年6月+2008年6月在臺北舉行。盡管有抗議,但達成了包括基本實現“三通”在內的六項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