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基金投資 - 1道生命科學題~~~~~~~~

1道生命科學題~~~~~~~~

第壹節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

生物多樣性變化

生物群落是多種多樣的,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將其劃分為若幹類型。生物多樣性的涵義十分寬泛,即包括生物物種的多樣性,還包括生態適應性、形態、生理生態多樣性等廣泛的內容。

不同地理、氣候環境具有不同的生物群落。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人類社會逐步擴張,改變了廣大地區的生物環境,嚴重影響了生物多樣性,物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從地球上減少。

據估計,全世界每年有數千種動植物滅絕。1988年,全世界有1200種動植物瀕臨滅絕。到2000年,地球上10%~20%的動植物(50萬種~100萬種)將消失。

全球、全國生物多樣性的最新消息

(以下內容可以作為專題,設為專題鏈接)

3.5 億搶救瀕危植物

我國將投資 3. 5億元建設四大植物基因庫,以保護正瀕臨滅絕的植物。昨天,記者從正在中科院北京植物園召開的中國技術人員生物多樣性培訓班上了解到,中科院已啟動瀕危植物搶救工程。

昨天開始的培訓班是由匯豐銀行資助的。目前,中科院已撥款 1. 5億元加上地方撥款的 2 億多元重點建設壹批植物基因庫,將我國本土植物的 3/4 保護起來。目前,我國正在建設的最大的植物基因庫位於西雙版納。此外,中科院武漢、廣州及北京植物園也都是重點建設項目。

陜北發現四億至三億五千萬年前古蕨類植物化石

位於陜北的黃龍縣近日發現壹塊有樹葉痕跡的石頭,有關專家稱,該石頭模印為蕨類植物化石,屬泥盆紀末至石炭紀時期,距今約四億至三億五千萬年。

據了解,黃龍縣因黃龍山綿亙境內而得名,地貌形似芭蕉扇。氣候濕潤。森林覆蓋率為百分之七十三,素有“黃河流域的綠洲”之稱。

據黃龍縣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員介紹,這次發現的蕨類植物化石,長三十二厘米、寬二十壹厘米,有壹凸面葉片和壹凹面葉片,葉片長二十厘米,印紋清晰可見,兩片合扣為壹片完整樹葉。

專家認為,這是古時高等植物中比較低級的壹種類群,舊稱“羊齒植物”,二叠紀時後至三叠紀時大多絕滅,其遺體形成煤層,現代生存的大多為退化了的草本,黃龍山區經常可看到。

有關專家據此石推測,這些古植物和古生物化石的發現,對研究黃龍乃至陜北歷史和地質變遷提供了實物依據。

內蒙古毛烏素沙地堿湖發現兩個螺旋藻種

內蒙古農業大學喬辰教授、李博生副教授帶領的課題組通過多年對毛烏素沙地堿湖中自然生鈍頂螺旋藻進行潛心研究,2 月 21 日證實,這壹藻種在世界上屬首次發現的純天然、低溫型鈍頂螺旋藻。

喬辰、李博生等科研人員早在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就發現毛烏素沙地堿湖有 4 種形態各異的螺旋藻,他們對這些藻類進行了 4 年的分離、純化,觀察、比較研究,最後確定:鄂爾多斯螺旋藻和巴彥淖爾螺旋藻兩個藻種為世界首次發現,鈍頂螺旋藻和方胞螺旋藻兩個藻種為中國首次發現。

從 2000 年開始,喬辰、李博生等科研人員對鈍頂螺旋藻從生態適應性方面和酶分子角度進行研究,結果表明,毛烏素沙地堿湖鈍頂螺旋藻比國外引進的鈍頂螺旋藻和極大螺旋藻適宜溫度要寬,它在 0—80 攝氏度都具有較高活性,其生長溫度範圍為 6—40 攝氏度,最適宜生長溫度是 24 攝氏度;它的過氧化物歧化酶、過氧化物酶、過氧化氫酶和酯酶對溫度的適宜範圍同樣比國外引進的要廣,其活性在低溫下比引進的鈍頂螺旋藻和極大螺旋藻分別高 1.2 倍和 1.3 倍。這些研究證實,毛烏素沙地堿湖鈍頂螺旋藻是耐低溫型、廣溫型藻種。另外,喬辰、李博生等科研人員還利用 300 平方米的養殖池在國內首次實現用天然湖水養殖並實現了工業化生產,結束了我國螺旋藻產業長期使用進口藻種的歷史。

螺旋藻屬於藍藻門、藍藻綱、段殖體目、顫藻科、螺旋藻屬。含有極為豐富的營養成分和生理活性物質,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抗衰老、抗輻射、抗癌、防癌等作用。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稱螺旋藻為“21 世紀人類最佳保健品和最理想的食品”。

壹項聯合調查報告說

全球珊瑚礁又少了 400 多

今天在這裏發表的壹份調查報告說,到今年 10 月份為止,全球範圍內已有 400 多處珊瑚礁面臨消亡的危險。參與此項調查的科學家警告說,氣候變化、過度的漁業捕撈和無節制的海底旅遊活動正在使世界上的珊瑚礁面積逐漸減少。

這項聯合國環境開發署、世界漁業中心和國際珊瑚礁行動組織聯合發表的調查報告指出,珊瑚礁的消失是自然環境受到人類過度開發負面影響的表現形式之壹。全球珊瑚礁面臨的威脅主要來自礁石的大面積脫色變白,而礁石的脫色變白將使珊瑚礁失去提供其能量的藻類,從而導致珊瑚消亡。今年以來,全球 400 多處珊瑚礁出現脫色變白的現象,它們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亞的大堡礁,以及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美國的佛羅裏達州附近海域。

報告認為,導致珊瑚礁脫色現象的原因是全球氣候變化、海洋汙染和不負責任的旅遊等。從近期的直接影響來看,壹方面,針對珊瑚礁開展的海底旅遊業每年可產生較大的經濟效益,但是無節制的旅遊發展和不負責任的旅遊方式,致使珊瑚礁受損;另壹方面,對珊瑚礁造成破壞的人類活動主要是過度的漁業捕撈,特別是在東南亞地區,漁民常使用炸藥或者采用向壹些海域投放毒素的方式捕魚,這直接危害珊瑚礁的生長。從長期的影響來看,大量溫室氣體排放致使全球氣候變暖,使珊瑚礁受到致命打擊。珊瑚礁脫色現象在 1998 年曾經最為嚴重,那年的厄爾尼諾現象使得印度洋部分水域的水溫上升了 1 攝氏度至 2 攝氏度,印度洋中部地區 90% 的珊瑚礁被毀。

珊瑚礁具有很高的觀賞和科研價值。科學家建議人類采取更負責任的生活和生產方式,保障珊瑚礁的自然生長。據悉,國際珊瑚礁行動組織正在與環發署合作,搜集世界範圍內珊瑚礁狀況的數據和資料,以便為各國領導層決策提供科學根據。

三大因素威脅生物多樣性

我國第壹本專門研究森林生物多樣性評價的書籍——《中國森林生物多樣性評價》,最近由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該書的問世,填補了我國在該研究領域的空白。該書的作者——北京林業大學張穎教授指出,人口問題、過度捕獵和森林面積消失對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護造成了嚴重威脅。

張穎研究了國內外森林生物多樣性的價值評價方法,分析了每種方法的利弊,認為機會成本法是目前森林生物多樣性價值評價比較可信的方法。他運用這壹方法評價了 1998 年我國森林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他還對森林生物多樣性的實物變化評價進行了研究。在森林質量指數評價方法的啟發下,創造了“壓力—狀態—響應”評價方法,並采用 SPSS 軟件進行了壹系列相關分析,設計了評價指標和計算公式,計算並評價了 1973 年至 1999 年我國森林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物多樣性的實物變化。

通過分析張穎教授發現,我國在森林生物多樣性的發展變化中,總體是不平穩發展的,特別是森林生物多樣性壓力指數、森林生態系統多樣性指數、森林物種多樣性指數壹直處於不平穩發展變化之中,從而決定了森林生物多樣性指數也處於不平穩發展變化之中。張穎教授還采用層次分析法分析了影響我國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因素,指出人口問題、過捕過獵和森林面積消失是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三大關鍵因素。

環保視野

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積極成果

生物多樣性公約》生效十年來,中國積極參與國際履約活動,加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科學研究,以及開展生物多樣性的公眾教育和培訓,取得了積極效果。

積極參與國際履約

自簽署“公約”以來,我國在履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世界銀行、全球環境基金(GEF)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與壹批國家建立了廣泛的雙邊關系,先後制定實施了“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中國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國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中國海洋和海岸生物多樣性保護”、野生動物保護、植樹造林、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培訓和宣傳教育等壹系列項目。這些項目的實施,提高了公眾的保護意識,並從 GEF 獲得 2300 多萬美元的贈款,從世界銀行獲得約 2.6 億美元的貸款,大力推動了國內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加強環保法制建設

我國頒布了“環境保護法”、“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種子法”及《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修訂了“森林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漁業法”等法律法規,發布了《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全國生態保護規劃綱要》、《中國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綱要》和《中國國家生物安全框架》,有關部門還制定了林業生物多樣性、農業生物多樣性、海洋生物多樣性、濕地生物多樣性、生物種質資源、大熊貓遷地保護等專項保護行動計劃,使壹些主要部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國家行動計劃之中。

加強了就地和遷地保護

到 2001 年底,全國***建立自然保護區 1551 個,其中國家級 171 個,占國土面積的 12.9%,初步形成了全國性的保護區網絡。中國自然保護區在國際上影響日益擴大,全國已有 21 處自然保護區加入“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21 處自然保護區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3 處自然保護區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地。目前我國 70% 的陸地生態系統種類、80% 的野生動物和 60% 的高等植物,特別是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動植物絕大多數都在自然保護區裏得到較好的保護。

截至 2000 年,全國有植物園 140 多個,栽培中國區系植物約 18000 種,約占中國區系成份的 65%;全國已建立近 200 個動物園和野生動物園,230 多處野生動物人工繁殖場,20 多處水族館,數十處鳥類動物園,建立了東北虎、麋鹿、野馬、高鼻羚羊、朱 、揚子鱷等瀕危野生動物救助和繁育中心 14 處,建成淡水魚類種質資源綜合庫、魚類冷凍精液庫、試驗性牛羊精液庫、胚胎庫等。

國家環保總局和中國科學院還發布了《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全書***有獸類、兩棲類和爬行類、魚類、鳥類四卷,每卷提供了瀕危動物的種群分布、數量現狀和趨勢、瀕危等級和受威脅原因的科學資料;林業、農業等有關部門發布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壹批),計有 246 種 8 類植物。

我國重視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

5 月 22 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也是《生物多樣性公約》生效實施十年。自 1992 年簽約以來,我國對履行《公約》十分重視,且取得了顯著成績。

十年來,我國政府積極參與國際履約活動,制定和完善了壹系列保護和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的政策,高度重視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到 2001 年底,全國***建立自然保護區 1551 個,其中國家級 171 個,占國土面積的 12.9%,初步形成了全國性的保護區網絡。我國自然保護區在國際上的影響也日益擴大,全國已有 21 處自然保護區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3 處自然保護區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地。目前我國 70% 的陸地生態系統種類、80% 的野生動物和 60% 的高等植物,特別是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動植物,絕大多數都在自然保護區裏得到較好的保護。

西藏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資源

作為全國生物種類最豐富的省區之壹,西藏自治區生物多樣性得到較好保護。

西藏高原的地勢特點是東南低、西北高。藏北草原海拔 4500 米以上,藏東南谷地海拔在 1000 米以下。從東南到西北呈現出熱、溫、寒三帶不同的氣候類型,依次出現了森林、草甸、草原和荒漠,復雜的地形和多樣的氣候使西藏成為壹個生物資源非常豐富的地區。

為進壹步摸清西藏生物資源主要分布狀況,制定可持續發展戰略,今年西藏把原始森林種群生態和生物多樣性研究列入全區重點科技項目。據勘察,目前全區擁有高等植物 6800 多種,隸屬 270 多科、1510 多屬,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野生植物有 39 種。全區擁有野生脊椎動物 799 種,其中 125 種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占全國的三分之壹以上,西藏野驢、野牦牛、孟加拉虎、黑頸鶴、雪豹等 45 種為我國特有的珍稀保護動物;裂腹魚的種類和數量均占世界裂腹魚的 90% 以上;488 種鳥類中,22 種為西藏所特有;昆蟲種類達 2300 多種。據初步資料統計,西藏水生生物中的浮遊動物有 760 多種,其中原生動物 458 種,水生植物中的矽藻類***計 340 種。

西藏目前仍是全球生態環境最好的地區之壹,同時也是最脆弱的地區,生態環境壹旦破壞將難以或無法恢復。

為有效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保證生物資源的持續利用和自然生態的良性循環,西藏已建立自治區級及以上級別的自然保護區 18 個,保護區總面積 33 萬多平方公裏,占全區國土總面積的 27% 以上。同時,西藏林業公安部門嚴厲打擊破壞野生動物資源違法犯罪。

針對水土流失、沙漠化、地質災害和草原退化等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威脅,今年西藏啟動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生態環境保護計劃。到本世紀上半葉,西藏將投入 227 億元,建設 160 個項目。

(以下是我國的生物多樣性現狀)

瀕危的物種,妳們可安好

近幾個世紀以來,全世界滅絕的野生動植物種類數以千計,其中自16世紀以來滅 絕的鳥類約150種,獸類約95種,兩棲爬行類約80種;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統計的數字表明:現在,5%—20%的脊椎動物和樹木物種面臨滅絕的威脅,而且物種滅絕的速度 正以百倍的速度增長。

地球不能只有人類

在過去的400年中,全世界***滅絕哺乳動物58種,大約每7年就滅絕壹個種,這個 速度較正常化石記錄高7—70倍;

在本世紀的100年中,全世界***滅絕哺乳動物23種,大約每4年滅絕壹個種,這個 速度較正常化石記錄高13—135倍……

以下是壹組來自國家環保總局的最新數據:

中國被子植物有珍稀瀕危種1000種,極危種28種,已滅絕或可能滅絕7種;

裸子植物瀕危和受威脅63種,極危種14種,滅絕1種;

脊椎動物受威脅433種,滅絕和可能滅絕10種……

生物多樣性受到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威脅。生存問題已從人類的範疇擴展到地球 上相互依存的所有物種,許多人都在思考著同樣壹個問題——我們能留給下壹代什麽? 是盡可能豐富的世界,還是壹個生物種類日漸貧乏的地球?

不斷翻升的數字敲響了世紀末的警鐘,人類改造世界的美夢蒙上了壹層陰影,不 少人驚恐地自問,不曾孤獨來世的人類,難道註定要孤獨地離開?答案也許可以從150 年前壹位印第安酋長的話中找到——“地球不屬於人類,而人類屬於地球”。

誰是最兇惡的動物

自然界的物種不斷產生,又不斷滅絕。自寒武紀以來,地球上曾有過五次大規模 的生物滅絕事件,主要都是由於地質變形和氣候變化造成的。自從人類出現以後,特 別是工業革命以後,由於人類只註意到具體生物源的實用價值,對其肆意地加以開發,而忽視了生物多樣性間接和潛在的價值,使地球生命維持系統遭到了人類無情地蠶食。

科學家估計,如果沒有人類的幹擾,在過去的2億年中,平均大約每100年有90種 脊椎動物滅絕,平均每27年有壹個高等植物滅絕。在此背景下,人類的幹擾,使鳥類和哺乳類動物滅絕的速度提高了100—1000倍。1600年以來,有記錄的高等動物和植物 已滅絕724種。而絕大多數物種在人類不知道以前就已經滅絕了。經粗略測算,400年間,生物生活的環境面積縮小了90%,物種減少了壹半,其中由於熱帶雨林被砍伐對 物種損失的影響更為突出。估計從1990—2020年由於砍伐熱帶森林引起的物種滅絕將使世界上的物種減少5%—15%,即每天減少50—150種。

我國的情況怎樣呢?

我國雖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壹,但物種瀕危的現象卻十分嚴重, 以國家環保總局統計的脊椎動物受威脅的情況為例:

哺乳綱受威脅物種134種,占我國哺乳綱已知總數的23.06%;

鳥綱受威脅物種182種,占我國鳥綱已知總數的14.63%;

爬行綱受威脅物種17種,占我國爬行綱已知總數的4.52%;

兩棲綱受威脅物種7種,占我國兩棲綱已知總數的2.46%;

魚綱受威脅物種93種,占我國魚綱已知總數的2.41%。

人類應承擔什麽責任

對於目前物種大量瀕危的原因,國家林業局瀕危物種進出口管理辦公室孟憲林副 主任向我們說明了個中緣由。

在造成野生動植物資源危機的諸多因素中,棲息地的破壞和商業目的的利用是最 主要的因素。

生物生活的空間不外乎海洋、陸地和天空,但環顧四周,世界上森林、草原和海 水資源形勢不容樂觀。草原超載過牧,嚴重退化;森林覆蓋率低,零碎分散;水域汙 染,面積減少。北美大平原的97%已經消失,在美國大陸的48個州中有許多受保護的 大平原生態環境,但是其中幾乎沒有壹個同時有美洲野牛、熊和狼。我國是世界上沙 漠化嚴重的國家之壹。全國沙漠化面積達到160.7萬平方公裏,超過全國耕地面積的總和,而且每年以2460平方公裏的速度擴大,這使得壹些稀有或敏感的物種難以繼續 生存。

有資料顯示,全世界的森林面積正以每年約1700萬公頃的速度消失。我國的森林 面積雖為1.3億公頃,但其覆蓋率為13.92%,僅為世界平均森林覆蓋率的壹半,而且在最近的幾十年裏,森林破壞情況嚴重。我國最大的三片針葉林區:大興安嶺、長 白山地和西南橫斷山區,70%的天然林已被采伐;各種闊葉樹林也所剩不多。

此外,日益嚴重的大氣汙染也對生物多樣性構成了威脅。全球每年向大氣中排放 的二氧化碳約有230億噸,空氣中的顆粒物質、二氧化硫、壹氧化碳、硫化氫等汙染物也大量增加,全球在日益變暖。在我國,對大氣汙染十分敏感的地衣,在許多城市和 近郊以及接近汙染源的森林中已無法再尋覓到它的蹤跡了。

世界上絕大多數脊椎動物的肉可食,毛可衣,其中許多種還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 本世紀以來,各種先進的運輸工具和信息媒體被廣泛運用到動植物活體和產品的裝運 上,使國際間野生動植物貿易(包括其中超出1/3的非法貿易)可獲得高達數十億美 元的利潤,這樣大量的野生動植物遭到獵捕。從1850年到1870年,北美野牛從2500萬 頭下降到不到1100頭,美洲馬鹿的數目從1000萬頭下降到約9萬頭;在南部非洲草原上的羚羊群在19世紀後半葉幾乎被殺光,以獵取皮張出口;全歐洲有約600多萬頭麅,每 年大約被獵取200萬頭。

在我國,據國家環保總局的數據顯示:華南虎估計野外僅存數十頭,分散於湖南、 江西、廣東、福建等省,壹處多者5—6頭,少者3—4頭,已難於正常繁殖;海南長臂猿,據調查,過去島上10個縣均有分布,數量20000頭左右,目前僅余15—20頭,殘存 於霸王嶺的小片森林中,已成為極度瀕危的種類;白鰭豚分布於湖北枝城以下的長江中、下遊,由於長江航運的增長等原因,棲息地有效空間不斷減少,質量下降,導致 種群數量急速減少,估計僅余100多頭,處於極度瀕危狀態。

在植物方面,由於過度采摘,肉蓯蓉、鎖陽等名貴中藥植物日漸稀少。有些植物, 如三尖杉屬和紅豆杉屬植物自發現為新型抗癌藥物後,立即遭到大規模的采伐破壞, 其資源急速減少。

另外,外來物種的入侵有時也會造成某些本地物種的滅絕。壹個著名的例子是原 產日本的松突圓蚧,於80年代初侵入中國廣東沿海地區,並迅速蔓延成災。1983年松林受害約11萬公頃,到1990年底,已擴展到71.8萬公頃,造成13萬余公頃的馬尾松枯 死。

為瀕危物種做點什麽

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現之壹就是認識到地球是壹個極其復雜的系統。人類在走 過了刀耕火種,濫伐濫捕,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的農業文明,在走過了濃煙滾滾,汙水橫流,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汙染的工業文明之後,從長期的迷惘和陣痛中看到30 多年前美國海洋生物學家卡遜的預言正在壹步步地變為現實——人類的生存越來越依 賴於少數幾種作物和禽畜,生產活動越來越局限在少數幾種單調脆弱的農業生態系統中,原始意義上的生態系統已不復存在。如果不加以有效地控制,未來的生態環境將 在人們的忽視中,變成壹個狼狽猙獰的活生生的現實。邁向21世紀的人類應該靜下心 來思考壹下,什麽才是拯救人類和世界的最好辦法。

世界觀察研究所、國際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聯盟及聯合國環境項目1991年發布了 生物多樣性現狀報告,並起草了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十年行動規劃。國際上也已經簽定了壹系列關於保護野生生物,生物多樣性與自然環境的公約。 其中,最重要的壹份是1991年在巴西裏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簽定 的《國際保護生物多樣性公約》。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蔣誌剛博士說:“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和持續開發利 用與區域的自然環境、物種特征有關,與各國的經濟發展,生態資源開發程度以及民眾科技知識水平有關。我國目前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正處於保護恢復期,瀕危種類多, 程度嚴重。國家有關部門對這壹問題給予了很高的重視,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取得了壹 定成效。”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逐步開始建立自然保護區,特別是近20年來,這項事業發 展迅速,至今劃建以保護森林和野生動物為主的自然保護區有900多處,面積超過7000 萬公頃。

改革開放後,我國還陸續頒布了《森林法》、《野生動植物保護法》、《陸生野 生動植物保護實施條例》、《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實施條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 動植物名錄》、《野生植物保護條例》等壹系列法律、法規,其中對進出口野生動植物和其產品都作出了管理規定。同時,《刑法》、《野生動植物保護法》、《海關法 》等對非法進出口野生動植物及其產品,偽造、倒賣、轉讓進出口證明書等違法行為, 也作出了明確的處罰規定。

而且,我國從未忽略過和國際間的合作。我國於80年代起先後加入《生物多樣性 公約》、《濕地公約》,與澳、日簽訂《候鳥保護協定》,與美國簽訂《中美自然保護議定書》,與俄、印簽署《老虎保護議定書》,等等。

回顧過去的世紀,全世界人民為保護瀕危的物種和生態環境的好轉做出了不懈的 努力。21世紀轉瞬即至,希望我們都能說壹句“瀕危的物種,妳們好好生活”!

《光明日報》1999-11-8第11版

第二節 環境汙染的危害

人類的環境可分為原生環境和次生環境兩類。原生環境指天然形成,並且基本上未受人為活動影響的自然環境,其中存在著對人體健康有利的許多因素。例如,清潔和具有正常化學組成的水、空氣、土壤、適宜的太陽輻射和小氣候,以及優美的綠化,都對健康起促進作用。但在有些地區,原生環境對人群健康也會帶來不良影響。例如,由於地理地質原因,有的地區的水或土壤出現某些元素含量過多或過少的異常現象,而影響當地居民攝入這些元素的數量。人體中某些微量元素含量過多或過少時,就會引起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又叫地方病。

人類不僅能適應自然環境,而且還能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改造自然環境,使環境更加適合於人類生存。在人為活動影響下形成的環境,稱為次生環境。工農業生產排放大量有毒有害汙染物,嚴重汙染大氣、水、土壤等自然環境,破壞生態平衡,使人類生活環境的質量急劇惡化,人類生產和生活活動排入環境各種汙染物,特別是生產過程排放的汙染物種類極多,而且隨著科學技術和工業的發展,環境中汙染物的種類和數量還在與日俱增。這些汙染物隨同空氣、飲水和食物進入人體後,對人體健康產生各種有害影響。

治理大氣汙染的緊迫感

1. 大氣汙染對健康的危害

空氣是人類生存所必需,空氣被各種有害物質汙染將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人們的健康。大氣汙染是隨著產業革命的興起,現代工業的發展,城市人口的密集,煤炭和石油燃料的迅猛增長而產生的。近百年來,西歐,美國,日本等工業發達國家大氣汙染事件日趨增多,本世紀50-60年代成為公害的泛濫時期,世界上由大氣汙染引起的公害事件接連發生,例如:英國倫敦煙霧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美國洛杉磯煙霧事件,印度博帕爾毒氣泄漏事件等等,不僅嚴重地危害居民健康,甚至造成數百人,數千人的死亡。

二氧化硫、顆粒物 我國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因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顆粒物等有毒有害的汙染物質急劇增多。空氣汙染以煤煙型為主,主要汙染物是二氧化硫和煙塵。據統計,1990年全國煤炭消耗量10.52億噸,到1995年煤炭消耗量增至12.8億噸,二氧化硫排放量達2232萬噸。超過歐洲和美國,居世界首位。1997年,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為2346萬噸,比1995年增加114萬噸,煙塵排放總量為1873萬噸,比1995年減少111萬噸。由於我國部分地區燃用高硫煤,燃煤設備未能采取脫硫措施,致使二氧化硫排放量不斷增加,造成嚴重的環境汙染。如不嚴格控制,到2000年我國煤炭消耗量增長到15億噸時,二氧化硫排放量將達2730萬噸。

空氣中二氧化硫的主要危害是刺激和腐蝕呼吸道黏膜,引起炎癥和氣道阻力增加,繼續不斷作用會導致慢性鼻咽炎,慢性氣管炎等。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居民長期接觸接近年平均濃度超過100mg/m3的煙塵和二氧化硫;短期接觸日平均濃度超過250mg/m3的煙塵和二氧化硫,能促使呼吸系統疾病加重,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