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妳想讓壹個職位有壹個豐富的、可選的候選人庫,至少需要100份簡歷,選擇5-10人進行面試。如果該批次失敗,請重新選擇。不同公司能收集到的簡歷數量差異可能非常大。比如高盛投行部的壹個暑期實習生崗位,可以收到9000份簡歷(實數),而壹個聞所未聞的匹克公司的風控專員,可能幾個星期都收不到幾份簡歷,收到簡歷後很容易不顯示面試。
小公司為了獲得更多的簡歷,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各種渠道粘貼招聘廣告。大公司為了更有效率的招人,會快速閱讀收到的簡歷,讓他們在8秒內快速決定進或出,甚至直接刷掉壹批有成績、學校等因素的人。
所以當很多同學問我找好工作最重要的是什麽的時候,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妳:學校。
找工作有兩條路徑:網上投遞和人脈。說白了,前者是拼簡歷,後者是在實力背景上加了壹層人為因素。
當簡歷背景在職位可選範圍內時,並不壹定簡歷更好的人就壹定能拿到offer。因為當很多背景相似的人在競爭同壹份工作的時候,人脈是讓自己區別於競爭對手的最好方法。
再來看看大家熟悉的網上投遞渠道,妳會發現,找壹份好工作可能遠比妳想象的難。
在線交付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渠道:
1,招聘網站——職位質量低。
這可能是妳想到的第壹個渠道。不出意外,每年網站招聘廣告費上億,“跳槽”“漲薪”“求職”等關鍵詞在年底後的地鐵站鋪天蓋地,就是為了吸引大量簡歷投給大量崗位。
但是,什麽樣的工作會在招聘網站上發布呢?那些在自己公司網站上沒有收到足夠簡歷的職位。什麽樣的公司會有很多這樣的工作?知名度低和/或薪資待遇低的企業。
所以市場的供求關系導致了大平臺上的職位信息“大而全”。翻譯到這裏,妳會看到很多沒聽過但聽起來很牛逼的工作。且不說精確匹配,光是在妳想去的公司辦公室找個職位,可能就要費壹番周折。
2.公司有自己的招聘網站——簡歷淘汰率高。
大多數人會感興趣的公司,知名企業(投行、券商、基金、信托、咨詢、律所、四大、500強)都會有壹套自有的招聘網站,這些企業的簡歷大部分都會來自這裏。
我們自己網站的特點是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招聘體系。雖然很多大企業會使用同壹個第三方互聯網服務商來幫他們開發招聘網站,但是有些公司要求的註冊賬號、流程、資料、問題甚至在線測試都是不壹樣的,即使有些是壹樣的,也要重新填寫。
最瘋狂的是,當妳辛辛苦苦十幾個小時填完十家公司的招聘申請,完成幾次限時在線測試,妳的N份申請可能就徹底石沈大海了。
半年後,我收到幾封信,告訴妳妳的申請被拒絕了。
因為自有招聘網站上的好工作通常會收到大量簡歷,大部分人會在“簡歷篩選”階段被淘汰(第壹輪面試通常不會超過最終招聘人數的十倍,即100個職位只面試100人,投遞1000份簡歷會有900人被拒),又因為公司不想過早發出去,
3、校招網站——職位少
如果妳有幸考上名校,很多公司會針對壹些心儀的學校,貼出職位,去學校做招聘活動。哪些公司會在哪些學校發布崗位是很多人關註卻壹時無法回答的問題。知名的大企業,或者細分行業的龍頭企業,都有自己的目標學校名單。
在知乎上問的最多的壹個問題就是“XXX學校是目標學校嗎?”這個其實很難回答,因為每個企業的目標學校都不壹樣。這些名單的形成是歷史性的。經過N輪招聘、淘汰、入職,有的人升任高管,有的人犯錯被開除,有的人沒來offer,這些都會影響到企業和壹個校園的合作關系。基本上排名靠前的學校都是各大企業的目標學校,壹些學科特別強的學校也會有進入相關領域公司的優勢。
校招網站的局限性在於,畢竟是針對單壹校區,工作崗位不多,招聘流程通常要經過學校的就業中心,比較死板。以哥大就業中心為例,硬性要求包括必須提前在就業中心的簽到表上手寫預約面試,兩次不到場就失去通過就業中心求職的資格。
綜上所述,網上投遞只適合那些背景非常好,能在簡歷中秒殺其他同學的人。
對於大部分因為擔心找工作而來找我咨詢的同學來說,僅僅靠網上投遞,想要得到壹份非常好的工作,其實是相當困難的。這也是我如此強調人脈的原因。
建立工作關系網
把Networking翻譯成中文就是所謂的“網絡”,但是很多人會片面的理解網絡。我這裏的意思不是或者不完全是爭取父母的關系和社會資源,更多的是依靠身邊認識的人壹步壹步的獲取工作信息,面試機會,實習機會,全職offer。
通過網絡找工作的渠道包括:
1,同學/校友——最容易被忽視的資源
就像我剛才說的,找好工作最重要的是學校。網上投遞不僅能幫妳篩選簡歷,更重要的是好學校的同學和校友能在妳未來的職業道路上給妳很大的幫助。
在國外,尤其是西方人當中,求職更多的是壹種競爭關系,大部分同學都是“自力更生”的態度,所以在人脈的時候最好找壹些高水平的校友自薦。
中國的學生更願意互相幫助,無論是復習考試還是求職面試。在這種環境下,同級的同學或者水平相近的學長,在職場上只比妳領先壹兩步,往往能提供很大的幫助。
“行當”裏經常被問到的壹個問題是“我是XX學校的。去XX行業/公司會很難嗎?”我會問是否認識成功進入XX公司的學長學姐,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知道”“不知道”。很多同學都那麽願意花錢找壹個陌生的“專家”咨詢,卻沒有意識去找壹個成功走出這條路的學長。
比起所謂的權威、專家、大牛,其實同樣在努力找工作的同學,往往能給妳更直接的幫助。那些實習過的比妳多,認識的全職員工比妳多的同學,不僅可以直接把妳推薦給妳現在工作的公司或者妳實習過的公司,還可以幫妳推薦給能給妳工作機會的人,幫妳更有效的找到工作或者至少獲得更明確有用的工作信息。
2、校園演講——有針對性但需要突出
有些企業每年都會派人去交通便利的目標學校做宣講。“村”裏的壹些學校在這裏可能稍有劣勢,但宣講只是眾多渠道中的壹個,其他渠道完全可以彌補。
活動的規模和頻率,派出的公司代表人數,都取決於企業當年的招聘預算,這也取決於企業近壹兩年的盈利情況。以哥倫比亞大學為例。金融危機後的第壹年(2009年),招聘活動明顯減少,但2010後基本恢復正常。過去幾年,越來越多的中資機構派出海外招聘團。
校園宣講會實際上是了解在壹家公司工作的全職員工的最好機會。每個人的目的都很明確,通常人數不多。有些企業甚至通過校園社團邀請學生或者提前報名。所以在針對性很強的環境下,聯網的效率會大大提高。因為已經有和全職員工交談的機會,所以這裏用到所謂的人脈技巧。
3.招聘會-人山人海。
招聘網站的線下版,很多公司,很多崗位,很多求職者。不同的是,還是會有很多知名企業參加高規格的招聘會,會派人到現場收簡歷,回答壹些基本問題。缺點是名企展位前總會排很長的隊,等待時間成本很高。建議先排隊或後排隊,因為HR記中間的可能性不大。
在所有線下求職渠道中,招聘會是效率最低的。人脈和網上投遞的本質區別在於,妳可以從認識的人那裏獲得更多的信息或者直接推薦,但是因為招聘會上的人太多,所以和網上直接投簡歷沒什麽區別。
推薦的策略是,各公司在招聘會上投簡歷,最好和HR客氣幾句,用18分向往的語氣告訴TA妳感興趣的職位。有能力的HR會在妳的簡歷上註明。回去後發壹封跟進郵件告訴拿到聯系方式的人,妳有多高興能和TA溝通,希望能在這家公司工作,然後能做的基本就是結束了。
4.社會活動——強調主觀能動性
除去招聘相關的活動,其實社會上所有聚集從業者的活動都是很好的人脈機會,比如有聲望的校友會、海歸組織、行業協會、論壇、峰會等。,各大企業的人都會到場。當然,如果妳參加了很多活動,妳會發現很多時候妳在活動中說的話是沒有用的,因為很少有人能真正在短時間內用生動的語言傳達深刻的見解(關於壹個行業的見解或知識)(這也是為什麽TED上沒有很多China speaker的原因),所以去這些活動最有價值的地方就是認識壹些人。
如果最終目的是找工作,不建議和某個峰會的嘉賓交換聯系方式,因為通常很多人都會去找他們,遇到在擁擠的環境中無法脫穎而出的尷尬。如果對方不記得妳,而是在活動中加了幾十個人的微信,以後收到妳回復的可能性就小了。
所以總結壹下,不以招聘為目的的活動和招聘活動的原理差不多:人越多,活動就越不精準,只有接觸很多人,才有可能找到能幫妳求職的個人;人少的活動會更精準,朋友的朋友最好間接認識行業從業者幫忙介紹。在這種環境下,更容易打動對方,後續的溝通也會更願意幫忙推薦。
5.在線社交網絡——勤撒網,勤收魚。
所謂線上人脈,就是LinkedIn、Pulse等職場社交平臺,以及微信群。在LinkedIn上給對方發InMail,壹般是問能不能給對方公司打電話,如果妳嘗試在同壹個城市預約咖啡和午餐。但是這種郵件回復率基本低得可怕,壹封回復幾十封就不錯了。
微信群類似於線下的社交活動,大部分都是以某個主題開始的,比如留學、金融、創業交流,或者壹個線下的活動會讓大家掃碼進群。相比之下,微信群的效率要比LinkedIn高得多,因為人們打開微信的頻率要比LinkedIn高得多,所以妳的信息會更容易被看到,無論是第壹次還是對方忽略了妳的附加信息。
具體這種外發郵件/信息怎麽寫,網上有很多英文模板,在Bing上可以搜到,以後有時間我可以更新。
機會
最後說壹個小技巧。找工作的“時機”也很重要。
壹般公司的招聘都是周期性的,每年春節後都是招聘旺季。業內有“金三銀四”、“金九銀十”的說法,即3、4月是最旺的季節,下半年到9月和10會有壹個窗口期。在獎金豐厚的行業,這兩次也恰好是獎金發放後的黃金周期。投行等需要通過暑期實習入行的領域,暑期實習招聘通常在6月11至6月12截止,6月底12至次年2月進行前兩輪電話或校園面試,3-4月確定offer。
但不同行業、不同公司的不同崗位還是會有不同的空缺機會,所以要多關註目標公司是否有空缺,然後相應修改簡歷投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