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招誰惹誰了
文/心理師慕容 圖/網絡昨天半夜起,微博不斷有人@我,事件關於某業內同行寫的壹篇文章,標題是《限制孩子與異性正常交往易導致同性戀》,並被新浪推薦,這位老師的名氣在圈內不算小,今天發此言論,能預感到,也許她要迎來壹個被質疑的情況,包括我本人,對很多觀點持保留態度,本來沒想就此專門寫什麽,但看到後來H老師的回應和網友的回復,也接受微博朋友的邀請,便寫在這裏,跟大家分享首先,動物界同性性行為司空見慣,這個不用求證,是事實,若強調這個,恐招來理由牽強的質疑,人類是文明的動物,豈能和動物比?那就說些和文明沾邊兒的事兒……以下括號文字來自網絡:說起同性戀,在中國由來以久。最早的記載見於《雜說》:“孌童始於黃帝。”而《詩經》中的《鄭風》壹篇又有“兩男相悅”的記述。在商周時代,關於同性戀的記載已經為數不少了,可見,這真是壹種古老的感情形態。到了漢代,男風大興,據記載,從西漢的高祖到東漢的寧帝,有十個帝王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最著名的漢武大帝劉徹,所擁有的同性伴侶達五個之多。高祖的籍孺,惠帝的閎孺,文帝的鄧通,景帝的周仁,昭帝的金賞,武帝的李延年,宣帝的張彭祖,元帝的石顯,成帝的淳於長,哀帝的董賢……因為漢代不以同性戀為羞,這些人個個都被記入正史,成為了歷史上響當當的人物。著名的就是漢哀帝和董賢的同性愛情:漢哀帝與董賢同枕***眠,董賢壓住了哀帝的袖子,哀帝不忍驚醒他而割斷了自己的袖子,從此便有了“斷袖”的稱謂。董賢與哀帝如同夫妻,連放假也不肯回家壹次,哀帝只好命董賢之妻進宮和董賢同住,身為九五之尊,哀帝竟然願意和另外的女人分享壹個男人,實在匪夷所思。同時,同性戀還有“龍陽”、“分桃”等別稱文藝及文化名人中的同性戀者中外有之,柴可夫斯基、王爾德、達芬奇、肖邦、米開朗基羅、基德、屈原,現代的很多中外名人自不用多說,(只說我深愛的張國榮,知道他是同誌時,沒有驚訝,更多的是祝福,因為愛所以會愛他的壹切,而他的離去,至今另我哀嘆),看到這壹連串名字,此刻妳的感覺是什麽?希望大家能象喜歡他們的作品壹樣接受他們的性傾向。可見,人類的同性性行為早就不是什麽秘密,只是在任何文化和社會發展階段,都不在多數而已,這也就能回答很多人關於人口發展的憂慮問題,占比例95%的異性戀可以完全承擔繁衍的任務,如果非要說同性戀妨礙了繁衍大計,完全不成立,更何況目前科學技術完全可以為同性伴侶達到生育孩子的願望,就看雙方是否達成壹個***識,決定組成壹個有孩子的家庭,至於說教育孩子方面,事實證明,異性戀家庭和同性戀家庭對孩子的個性成長和影響沒有必然不同和區別,任何問題發生的幾率均等,因此,同性戀招惹的“傳宗接代”說不成立。第二個招惹,關於主流文化的自戀,壹個時刻被人推崇和模仿的言行,行為規範怎能被同性戀挑戰和顛覆?所謂的恐同,有壹部分緣於自己無法開放認知和信念去質疑,也就是說,壹個人無法接受除了那些堅信不移的“規則”外還有另外壹種合理的存在,喪失了認識真相,接納不同的能力,因我們從小被要求高度壹致,服從於壹個制度,削弱了自主思考的能力,而社會的多元和性傾向的多樣不管妳信與不信,它都在那裏,不能因為它占少數而被遺忘和忽視,譴責,批判,回避和躲閃只能欲蓋彌彰,害怕的不是同性戀,而是主流文化的自我保護和狹隘。第三個招惹,關於性行為,男女床上怎麽折騰都被視為正常和天經地義,無人質疑,也不覺得醜陋,而男男,女女卻被認為是惡心的,哪怕想象那樣的畫面都覺得不能接受,來咨詢的家長用此來指責自己的孩子不正經,耍流氓,其實,大家混淆了壹個概念,把道德規範作為前提來看同性性行為顯然背離了性關系的本質,性愛享樂不以陽具和陰道配合才是唯壹的途徑,自慰、口交,指交,肛交,性器具協助等都可以達到性快感,雙方是否自願,不傷害彼此,尊重,開放,平等,才是性交形式的唯壹前提,除此以外,都是外界賦予的額外條件,所以,這個招惹也不成立。有個問題不能回避,那就是HIV(艾滋病),在性少數人群中男男性行為傳播的可能性比女女要大,但不意味著對於異性戀來說就更大,要知道異性戀的比例更多,通過不安全性行為,吸毒等行為依然可以感染,大家聚焦於同性的HIV現象,有失公允,這個恐慌需要花時間普及知識,做好宣傳預防工作,有公益組織和國家專項基金在關註,相信更多人會得到幫助和輔導,大家對HIV也不是談虎色變了,用良好的心態來面對,對恢復和穩定病情有很大幫助。第四個招惹,要說到中國模式的家庭關系了,這是個錯綜復雜,永遠無法瀝青的關系,象壹團永遠擇不開的毛線,各種顏色,各種粗細,各種材質混在壹處,孩子承載了太多家長的期待和欲望,家長天經地義要通過孩子完善自己,這是很可怕的傾向,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權和生存的基本要求,那麽多違背自己意願的和同直婚姻,就是基於無法面對家長做出的決定,不只壹次聽到同誌朋友無力的說,“我不想讓父母受傷”,那麽,這個傷就自己扛吧,讓壹個不知情的伴侶扛嗎?然後就是形婚,我不只壹次跟熱線對方的朋友說,要慎重,因為,貌似解決了壹個困難,其實有更多困難在未來,當然,我能理解這是目前可以權衡的唯壹辦法,但,壹定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面對形婚帶來的問題。歸根結底,無法穿越和梳理與家庭的關系時,便沒有真正解決問題的可能,而問題的根源在於,妳是否有足夠的能力獨立於始終想掌控我們的那些大手,這部分內容可以單拿時間說第五個招惹,關系到每個人心理都有壹座斷背山的說法,我們從胚胎開始便是雙性的,後來逐步確定壹個生物身份,但不意味著它就是我們的心理身份,我們朝向異性或者同性的喜歡、愛戀與生物身份沒有根本聯系,每個人從小都有壹兩個要好的同性友人,那種兄弟情和閨蜜關系會給人壹生留下深刻印象,誰能擔保那份依戀關系裏沒有愛和性幻想的成分呢?只不過,絕大多數情況下,這份關系被升華成了友誼,而非戀人,也就是說,壹些堅定不移捍衛異性戀理論的人,其實排斥的正好是自己意識不到的那份同性動搖,反向形成是防禦機制的壹種,用壹個相反的觀點來抵抗自己擁有的欲望第六個招惹,有人說,現在的同性戀怎麽這麽多,氣勢還這麽強,好像壹旦說TA不好,就會招來群體的反對和攻擊,曾經發生過某網站對性少數人群的不公正報道導致最後協商後撤了相關內容的事情,這只能說明,性少數群體的發聲越來越堅定了,至於說數量壹下子增加是錯覺,有種心理現象叫“孕婦效應”,說的是,壹個孕婦會發現身邊更多的孕婦,我們關註什麽,就會感覺周圍壹下子多了這個,和性少數群體接觸以來,除了定期大家的聚會以外,在生活中,TA只是我們身邊最普通不過的同事,同學,朋友,只不過,我們現在接觸到了這個群體,而過去大家都回避這個話題,當事人也難以站出來為自己說話,要我說,不是多了,還是不夠,因為,面對異性戀群體來說,任何時候,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都是少數的,所謂的數量越來越多,不成立。第七個招惹,不是同性戀招惹的,而是H老師招惹了廣大性少數群體和同誌友好人士的情感,之後的自我辯解不會起到任何良性溝通的目的,相反,她在極力維護自己的尊嚴,正確,權威,而這些都讓大家難以看到她的善意和真誠,從心理咨詢師的個人修養和從業素質看,的確堪憂,請原諒慕容不厚道的評價了壹番同行,這是我曾經不喜歡做的事情,但關系到壹個從業資深咨詢師的基本態度,不得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