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基金投資 - 中國的經濟政策是什麽?

中國的經濟政策是什麽?

經濟政策可分為微觀經濟政策(或部門和行業的經濟政策)和宏觀經濟政策。

總的看,我國宏觀經濟運行呈現平穩增長態勢,但經濟運行中出現了許多新問題新情況,未來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在增加。目前宏觀經濟政策調控的目標數量遠遠多於可以使用的政策數量,而且政策工具相對單壹,很多目標不是短期宏觀經濟政策工具能夠達到的。我們應該從對中國宏觀經濟困境的分析中,引出政策執行中的困難,並給出解決辦法。

關鍵詞經濟困難,宏觀經濟政策和政策取向

中國經濟面臨復雜困難。

總體上看,我國宏觀經濟運行呈現平穩增長態勢,但經濟運行中出現了許多新問題和新情況,未來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也在增加。特別是2011以來,我國經濟遇到了經濟增長緩慢、物價水平上漲、就業壓力大、外貿下滑等問題,可謂“內憂外患”。先說“內憂”:壹是靠投資增長保證經濟增長的模式亟待轉變。長期以來,為了保持經濟增長速度,增加投資成為推動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改革開放以來,資本形成占GDP的比重壹直在穩步上升,甚至在最近幾年還不斷創造新高。

在此之前的2010,這壹比例壹度超過40%,高於東南亞國家在亞洲金融危機前的1997。在經濟高速增長的過程中,中央政府、各級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的投資占比很大,這也是民間資本和居民消費擠出效應推動經濟增長的催化劑。如果過分依賴投資來推動經濟增長,投資的邊際效益遞減規律就會發揮作用,新增投資的效益會越來越低,體現在宏觀上單位投資產生的GDP不斷下降,微觀上資產管理效應降低,甚至出現資產收益低於資金成本的情況。

第二,過度依賴外貿會制約經濟增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外貿依存度不斷擴大。1978年中國外貿依存度是9.8%,1991年上升到33.4%,2006年是67%,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也達到58.2%。這種對世界市場的高度依賴,會使中國經濟受到世界經濟波動的影響,依賴越大,影響越大。

三是歷史原因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產業結構模式亟待調整。到2011上半年,“典型產能過剩”的粗鋼產量和水泥產量分別達到3.5億噸和9.5億噸,同比分別增長9.6%和19.6%。該淘汰的不能淘汰,該限制的不能停止。“兩高壹低”的發展模式“僵而不死”,對中國整體經濟結構調整是嚴峻的考驗。

第四,通貨膨脹急需控制。2008年金融危機後,中央政府為了防止經濟大幅下滑和保證社會就業,實施了4萬億元的投資計劃來刺激經濟發展,並要求地方政府提供相應的配套資金,相應地削弱了對地方政府投資行為的約束。因此,地方政府利用各種融資平臺聚集銀行貸款,發行債券,造成過度投資和今天的通脹後果。

第五,“擴大內需”的壓力極大。2011二季度通脹率高於6%,且近年來失業人口多達2億,這使得其面臨擴大內需以彌補外貿下滑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壓力。

再看“外敵入侵”:壹是全球經濟進入調整周期。發達國家受制於高失業率、資產價格低迷、銀行體系危機和金融重組壓力,經濟下行風險加大。截至2011年9月,相關數據顯示,美國和部分歐洲國家相繼陷入主權債務危機。2011第二季度,歐元區17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環比僅增長0.2%,為復蘇以來最差表現。2011美國8月新增就業人數為零,失業率維持在9.1%。基於歐元區和美國目前的財政狀況,不容易達到理想的平衡,因此實際增長率可能會進壹步打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再次下調了全球增長預期。

二是歐美國家為了管理自身經濟問題,不斷推出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美國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可能具有可持續性。這必然導致中國對外貿易進壹步下降,中國對外投資和利用外資持續下降,人民幣持續升值。

“外患”作用於“內憂”,各種問題互為因果,使得中國經濟面臨復雜的困境:首先,中國本應在保持壹定經濟增速的前提下,調整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即改變經濟增長依賴政府投資項目和對外貿易的格局,擴大內需,改善民間資本的投資環境。同時,要改變“兩高壹低”的工業發展模式,盡快淘汰高能耗、高汙染的資源消耗型產業,推動工業向循環經濟轉型升級。但國際經濟的疲軟會加速外貿下滑,減少國際資本流入,從而迫使中國穩定經濟,加快調整。

第二,壹方面,人民幣對美元快速升值。另壹方面,如今在對歐美經濟衰退的擔憂日益加劇和避險情緒上升的推動下,人們購買美元避險,美元匯率飆升,大部分非美貨幣加速貶值。人民幣匯率不僅對美元持續走強,對其他貨幣也大幅升值。人民幣升值讓中國外貿雪上加霜。同時,美元貶值造成輸入性通脹,國際熱錢流入推高國內資產泡沫,進壹步加劇我國現有通脹。這也迫使中國宏觀經濟政策陷入兩難境地:人民幣升值可以緩解通脹,但會增加外貿成本,加速熱錢流入,推高國內資產泡沫;人民幣貶值將加大國內通脹壓力。

宏觀經濟政策調控的難點

中國要走出目前的經濟困境,必須解決上述“內憂外患”,實現“保增長”——實現2011的宏觀經濟目標;“重組”——高能耗低效益的產業如何轉型升級;“抗衰退”——防止因相關因素導致的經濟衰退;“擴大內需”——保增長的手段;“控制通貨膨脹”——實現物價水平的穩定;“去泡沫化”——讓資產價格回歸到合適的水平;“促民生”——保障民生幸福等多重宏觀經濟目標。但多重目標的設定和求解違背了宏觀經濟政策調控的基本原則,即“匹配原則”。也就是說:第壹,政策的目標不應多於政策工具的目標;第二,在實施政策時,工具必須與其最有效的目標相匹配。

實際情況是:壹方面,政策調控的對象數量遠遠多於我們可以使用的政策數量,政策工具相對單壹。宏觀調控政策主要包括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包括稅收政策、轉移支付政策和政府采購政策。貨幣政策主要由存款準備金率政策、再貼現利率政策和公開市場業務組成。貨幣政策通過貨幣數量的調整來調節利率,間接達到調節有效需求的效果。雖然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分為擴張和收縮,而且壹般來說,在解決經濟問題的時候,這兩種政策不是單獨使用,而是通常壹起使用。但是,顯而易見的是,政策數量和政策工具相對單壹。

另壹方面,許多目標是短期宏觀經濟政策工具無法實現的。比如短期宏觀政策會在“控通脹、去泡沫”和“穩增長、防下滑”之間選擇;匯率政策會在“控通脹”、“調結構”、“穩出口”、“控熱錢”這些相互沖突的目標中進行權衡第三,即使是長期目標,如“保增長”、“調結構”、“擴內需”、“促民生”,也存在很大的沖突,很難達成壹致,壹個工具與多個目標的錯配加劇。

宏觀經濟政策建議

為解決政策執行中的困難,使經濟走出困境,短期內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政策目標多於政策工具。重新審視,壹定要找出主要目標,同時盡可能弱化和拋棄其他目標。具體來說,“保增長”和“控通脹”的目標應該是2012年中國宏觀經濟政策調控的核心。其他目標可以使它成為壹個中間的、從屬的目標,被削弱。

第二,註意政策工具和政策目標的“針對性”和“匹配性”。財政政策方面,要以“保增長”為重點。具體來說,通過中央和地方的稅收和支出安排,繼續穩步推進城鎮化進程,促進西部大開發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積極扶持中小民營企業,鼓勵擴大民間投資。同時,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應著眼於“控制通脹”。具體來說,貨幣政策要從2008年以來的適度寬松轉為穩健,貨幣信貸要常態化。信貸方向要圍繞“保增長”目標,投向西部大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中小民營企業和產業升級企業,堅持信貸政策在調控房地產方面的方向。通過工業發展增加財富來抑制通貨膨脹。在貨幣政策控制通脹的同時,還需要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機制,避免人民幣匯率波動,從而避免熱錢流入推高的資產泡沫和輸入型通脹。

第三,在短期目標調控的同時,要註意其與中長期目標調控的結合。比如把“調結構”放到戰略層面,使之成為中國中長期規劃的核心內容,避免短期解決長期問題和戰略問題。首先,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是“調結構”,不斷改革創新才是出路。從經濟增長的理論和實踐中,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可持續的經濟增長不僅可以通過增加勞動和資本的數量來實現,還可以通過提高勞動和資本的效率來實現。那麽,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是提高效率的基礎,是實現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進壹步促進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必由之路。其次,通過改革進行制度創新,同時推動技術創新、銀行業改革、證券市場改革和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是改革的重中之重。要發展民營經濟,就要取消對民營企業的市場準入限制。保護私有財產入憲是壹項有利措施,準確有效的實施是關鍵。最後,政府應該更多地從競爭性行業中退出,充分發揮市場和私營企業在提供公共產品方面的作用。政府應該集中精力進行體制改革,盡量減少對經濟的直接幹預。

總之,目標單壹,手段簡單,操作越方便,就越容易實現目標。抓住主要矛盾,有效組合政策,解決中國經濟困難是樂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