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設立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基金
1月23日,重慶市人大代表、騎龍火鍋連鎖企業董事長任鴻秀建議,設立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基金,關註“貧二代”的教育和住宿等條件。
任鴻秀說,作為火鍋企業,他的員工90%以上是農民工。據她了解,目前,農民工適齡子女就學現狀不盡如人意,為數不少的農民工子女接受的義務教育遠遠不能和城市同齡孩子接受的教育相比。
目前,“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是我國解決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的基本政策。就是說,將農民工流出地政府的義務教育責任,轉嫁到了流入地政府身上。這樣壹來,壹方面,流入地政府的義務教育責任和經費投入大幅增加,但因流入地都是經濟發達地區,無法得到中央政府的補償;另壹方面,流出地政府由於是農村地區或中西部地區,不僅可以得到中央政府的經費補償,而且還豁免了對流出兒童的義務教育責任。
任鴻秀建議,設立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基金,把中央政府從轉移支付的義務教育經費中拿出適當份額並轉化為教育券,學生流動到哪裏,就把教育經費帶到哪裏,實現錢隨人走。從而建立中央政府、流入地政府與流出地政府***同分擔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經費的協調分擔機制。
這位女代表動情地說,在我們身邊,常常能刺耳地聽到那些“貧二代”的悲情故事,作為肩扛城鄉統籌大旗的重慶,我們心中的那份焦灼,是否更加強烈?那份責任,是否更覺得沈甸甸呢?農民工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多關註他們,特別是他們下壹代的教育和心理等問題。
農民工子女就近入學難
39歲的張巧容從四川大竹來渝做水果生意多年,壹直租住在渝中區桂花園,家門口就有壹所公辦初中——重慶57中,女兒卻難以在這所學校上學。
“我們能選擇的只有少數幾所指定學校。”張巧容說,三年前將女兒小新從老家接到重慶來讀小學,家門口就有壹所大田灣小學,但孩子只能每天跑幾裏路,去更遠的鵝嶺小學上學,因為那裏才是指定接收農民工子女的學校。
今年小新要上初中了,張巧容不想再讓女兒天天跑很遠的路程去上學,去就近的57中咨詢,得知要在這裏上學,得交壹大筆捐資助學費。
學校工作人員告訴她,除了劃片內招生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外,其他所有學生都要交捐資助學費,城裏人也不例外。
“80%的農民工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就近入學,”重慶市政協委員唐國秀說,不少農民工子弟定點學校距農民工集中居住的地方較遠,農民工子女並沒有完全實現就近入學。
按國家規定,1.5萬人就應該有壹所中小學,目前重慶市遠遠沒有達到這個標準。唐國秀說,他建議政府對老城區學校進行改擴建,在新建城區嚴格按國家標準建設學校,最大程度地方便農民工子女入學。
重慶市教委有關人士表示,今年重慶市將把進城農民工子女入學工作納入轄區內招生工作的總體規劃,全市將新增進城農民工子女就讀學校50所,其中主城區25所,其他區縣25所,總數達到372所,確保進城農民工子女依法接受義務教育。
教育經費投入不足
重慶濱江小學是江北區壹所農民工定點小學,507名學生中95%是農民工子女。新年到來時,老師讓孩子們寫下新年願望。結果,出乎校長劉誌的意料,大部分孩子想和爸爸媽媽壹起上街玩耍,有的想要課外書,有的則僅需要壹個乒乓球拍。
在濱江小學的操場上,四年級的夏都和同學們圍著乒乓球臺對壘。仔細壹看,妳會發現,孩子們賣力地揮動手臂,手中卻沒有球拍,只是用手擊球。“還是有點疼。”夏都說,學校配備的乒乓球拍壹般只有上體育課才能用,同學們下課玩耍時,都是直接用手打乒乓球,手打疼了,就換本書打。
讀壹年級的周娜說,爸爸媽媽沒空陪她玩,放學後,她最喜歡做的事就是看語文書,因為“語文書上有故事”,她覺得很好看。羅曉敏說,學校圖書館的課外書數量有限,壹般只供學生在校時看的,不能帶回家……
楊少華從重慶大足縣來主城打工已經10年有余,憑著好學肯幹,從壹名學徒工成長為有壹技之長的師傅,他現在已經可以單獨承接家庭裝修貼墻紙,每月約有3000來元的收入。談及孩子,這名35歲的漢子有些心酸,本想把兒子帶到主城接受更好的教育,無奈經濟實力有限,只能讓孩子繼續在老家生活。
他說,目前自己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孩子將來不要走自己的路,常年漂泊在外,居無定所,沒文化、沒技能。為了孩子的將來,他與妻子商量後,咬咬牙將孩子送到縣城近郊的壹所私立學校就讀初壹年級。“雖說縣城的教育無法跟主城比,畢竟還是大大好於鄉鎮的學校,花銷盡管不小,自己勉強還能承受!”小楊這樣對記者說。令人欣喜的是,記者在重慶市政府的工作報告中看到了諸多利於農民工融入城市的舉措,比如,該市將建220萬平方米廉租房,就是舉措之壹,此外,社保、教育、醫療、公***財政、農村金融、行政體制各個領域的改革,均已逐步鋪開,城市的懷抱,將更加溫暖。(李國楊海霞)
(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