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基金投資 - 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薪水差距是否會越拉越大?

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薪水差距是否會越拉越大?

高薪行業的三個特點

1/5、壹個反常的案例

以前有壹位同事呆過壹家廣告公司,公司老板非常有追求,開出的工資比業內高50%,他的經營理念是,用更高的薪酬吸引人才,用優越的環境留住人才,用牛逼的業務與人才***同成長,理念很好吧?

我曾經遇到過壹位做淘寶電商的公司老板,雖然是很有商業嗅覺的人,但賣的東西實在很普通,給員工開的工資也比行業低。

大家認為哪壹家公司會有更好的未來呢?

廣告公司的故事比較離奇,我放到最後再說,後面的那家電商公司,憑借低成本的供應鏈優勢和對市場機會的把握,生意越做越大,員工已經是當初的10倍了,唯壹不變的是工資水平,雖然管理層的薪資上來了,可壹般員工的工資還是低於行業水平。

講這兩個例子,並不是說老板給低薪有理。事實上,員工不是傻子,公司開的薪水過低,人才流失嚴重,企業發展容易受限。

正因為如此,壹個反常的案例才值得研究。

2/5、不折騰的公司

通過多次同行交流,我發現那家電商公司有壹個特點——員工的流動率特別低。

電商是壹個流動性很高的行業,原因有很多,行業門檻低、職位的通用性很強、員工普遍偏年輕、公司本身也很容易倒閉轉型,但最重要的原因:這個行業的薪水低、加薪主要靠跳槽。

那為什麽這家公司的員工流動率低呢?我總結出九個字:不折騰,不折騰,還是不折騰。

第壹點:不折騰的工作

那時的電商行業由於平臺規則和傾向性壹年幾變,工作流程的規範性很差,常常造成無意義的加班和重復勞動。

這家公司的老板以前是外企高管,註重工作的標準化,就算平臺的規則變化,他也總是在嘗試壹段時間的磨合後,就能將新的工作標準規範下來,員工更多的是無腦執行。員工固然不喜歡低工資,但更厭惡朝令夕改、無所適從、陪著老板無意義的嘗試。

雖然員工離職往往是綜合多種原因,但某壹段時間的反復折騰導致情緒崩潰,往往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催化劑。

不折騰不代表公司不思進取,電商是壹個需要反復“試錯”的行業,只是這些“折騰”更多由老板和幾個高管承擔。

第二點:不折騰的企業文化

不折騰的企業文化說白點,就是沒有企業文化,因為企業文化的本質就是非工作性質的折騰,在反復的折騰中,思想被改造者留,無法被改造者走,自然折騰越多,離職率越高。

很多老板覺得,不搞企業文化就沒有企業歸屬感,其實沒有文化壹樣可以有歸屬感。

妳看,不喜歡狼性文化的人來到公司,留了下來;不喜歡KPI文化的人來到公司,留了下來;不喜歡官司派文化的人來到公司,也留了下來。壹群不喜歡公司文化的人留了下來,自然成了新的公司文化。

當然,很多讀者可能覺得,寧可多折騰寧可忍受不喜歡的公司文化,也要高薪。

是的,如果是簡單的薪水比較,人人都喜歡高薪的工作,但人的需求是復雜的,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很多人都會為了某些原因而接受較低的薪水,所以第三點“不愛折騰的員工”更重要。

第三點:不折騰的員工

我發現這家公司的員工很多是剛結婚到孩子五六歲之間的低學歷女性,她們的生活重點完全在家庭上,但她們又沒法當全職太太,既是因為收入達不到,也是因為沒有工作人生沒有安全感,但她們又沒有辦法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企業總喜歡敬業的員工,也願意付出高薪找到這些人,但現實是,大部分人都不可能從工作中得到人生的樂趣和生活的價值,不會為了高薪而付出太多。

電商的大部分員工做的都是壹些難度低且瑣碎的事情:今天要搞壹個活動,改壹改價格,明天庫房要盤點,部分訂單要延遲壹天發貨,這些工作更需要按部就班的性格和標準化的流程。

薪水要求越高的人,自然不會安心於這些無聊與瑣碎,反而是壹些低薪者,更容易在這種事務性的工作中獲得安心感。

再加上服裝電商是壹個圈子,很多新員工都是內部員工推薦,這種獨特的工作氛圍和員工個性形成了壹種奇妙的自我循環。

低員工成本對於利潤不高的服裝電商而言,是壹個關鍵的優勢,這個優勢又能保持公司穩定發展,又為這群追求穩定的員工創造了壹個穩定的外部環境,這是另壹個自我循環。

3/5、以人為本,還是以人為成本

我做基金經理後,特別關註幾個熟悉的有感性經歷的行業,包括零售和專業服務行業。

我發現,雖然都屬於服務業,但它們對於“員工的價值”的看法很不相同:為了應對激烈的競爭,零售行業都把控制人力成本作為重要的管理目標,而廣告等專業服務行業更傾向於提高員工薪酬以增加企業競爭力。

前者的員工是可變成本,後者的員工是先進設備。

大部分的行業中,優秀公司的員工工資都是高於同行的,而零售業則不明顯,最典型的如沃爾瑪長期因為薪資水平低於同行而倍受指責,就連更多科技屬性的亞馬遜也是矽谷中對員工比較“摳門”的企業。

沃爾瑪壹直聲稱自己是全美最大的雇主,但公司壹直避而不談的是,它給大部分員工發的都是社會最低工資,有人統計,沃爾瑪員工中申領政府社會福利救濟的比例是500強中最高的,並認為,沃爾瑪的低價等於是政府補貼出來的。

雖然沃爾瑪有剝削員工廉價勞動力之嫌,但員工的穩定性卻很好,因為他們大部分都沒有壹技之長,壹旦失業,很難找到類似沃爾瑪員工這種體面的工作。

連鎖零售業競爭的核心是以更低的價格以吸引消費者,更大的規模以降低進貨價格,員工素質當然也很重要,但控制成本才是頭等大事。

再看廣告、法律、設計、咨詢顧問這些專業服務行業,好的人才是業務增長的保障,而好的人才永遠是貴的,所以高薪搶人是這些行業中最常見的經營策略。

但是這些行業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國外,基本上沒有壹家大市值的公司,500強中更是不見蹤影,很多靠高薪搶人做大規模的公司,無法建立公司持續有競爭力的壁壘,往往興起也快,衰落也疾。

回頭講壹講開頭提到的那家廣告公司吧。

高薪招了壹批行業大牛後,迅速拿下了幾個大客戶,規模擴張了好幾倍,然後,老板把公司賣給了壹家上市公司,套現走人。第二年,公司出現嚴重虧損,經歷了凍結薪水、人員流失、客戶流失之後,又回到了原來的規模——沒有人能逃出行業的規律。

但為什麽同樣喜歡搶人的IT、金融,卻可以跟沃爾瑪壹樣做大規模呢?

4/5、高薪行業的三個特征

IT、生物制藥、金融、房地產,這些員工薪酬水平與企業規模正相關的行業,都有三個***同的特點:

第壹、員工薪酬占總成本的比重較低,而員工的個人貢獻對公司的差異又較大。

最典型的是房地產,由於產品嚴重同質化,人的因素對業績的影響非常之大。如果公司願意請高壹倍薪水的產品規劃、營銷團隊,業績很可能有天壤之別。而這個行業的人力成本占比不足3%,使得企業即使大幅提高薪酬也不會對成本造成較大影響。

正是這個條件排除了廣告、法律、設計、咨詢顧問這些行業,它們的人力成本比重過大,往往陷入兩難困境:不提高薪酬就找不到好員工,但提高薪酬又使得企業的盈利能力下降,業務發展的邊際成本高於邊際收益,所以企業規模做到壹定程度就無法再擴大。

第二、高薪人才的梯度激勵。

高薪人才天然具有強流動性,而高薪帶來的高強度競爭使員工容易陷入疲態。所以這壹類企業普遍使用級差較大的薪資結構,底層員工只是略高壹些,每上壹級,薪水就成倍提高,真正的天價薪酬屬於金字塔尖的少數高層員工,而它代表的行業光環吸引著底層員工咬牙向上攀登,並限制了員工跳槽的可選擇範圍。

第三、平臺的作用同樣重要。

人才的作用太大了也不好,很容易跟企業抗衡,需要平臺有能力進行制衡。這就是金融、房地產行業和IT、互聯網、生物制藥行業的區別。

金融和房地產的核心資源掌握在政府手裏,平臺的作用不明顯,高級人才更容易流動,從而限制了企業的發展規模,導致這兩個行業的集中度都不高;而IT和生物制藥是市場化運作,平臺對資源的掌握力更強,而且創造了專業上的差異化,壹定程度上制約了人才的流動,從而更容易誕生壟斷型企業。

5/5、未來的員工收入差距會更大

在研究A股的上市公司時,我發現中國的制造業近十年的研發能力越來越強,員工學歷也越來越高,但員工薪酬的上升幅度卻相對較低。

為什麽上市公司可以做到以相對低的成本去進行高薪人員才能進行的研發工作呢?

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股權激勵,對於利潤水平較低的中國制造業企業,如果只看薪水,很難與IT、互聯網、金融、房地產行業的企業爭奪人才,但企業上市後,就可以用較低的薪水和較高的股權激勵來留住高級人才。

這些A股制造業上市公司的員工持股限售解禁賣出後,雖然比不上互聯網企業上市後的“批量造富”,但也抵得上幾年、十幾年的薪水。

所以,壹個行業內的壹家企業率先上市後,可以利用股權激勵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就能在競爭中搶得先機,擴大優勢,這也是近十年制造業企業技術水平進步快的壹個重要原因。

相反,很多國企上市後,由於體制的限制無法進行股權激勵,從而坐失擴張的良機。

中國未來幾年有很大的可能避開“中等收入國家陷阱”,工資也會大大提升,但行業的成本結構不同,必然有部分行業的企業必須保持低成本的優勢,需要大量低成本的勞動力,也有部分行業在全球範圍內競爭高薪人才,使員工之間、企業之間、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不斷變大。

企業永遠在追求更有效率的人力成本支出,而員工也永遠要在高薪與更符合自己需求的工作之間權衡,而很多結果在妳選擇行業的第壹天就決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