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否認商品供給普遍過剩。穆勒重復了薩伊的供給創造其自身需求的說法。
2.繼承穩態的論點。他認為財富的增長不是無限的,而是在進步結束時的穩定狀態,而財富的增長只是推遲了穩定狀態的到來...如果生產技術沒有進壹步提高或者資本不再從富裕國家流向不發達國家,富裕國家很快就會由於利潤率的降低而達到穩定狀態。
國際價值法
3.國際價值規律:“壹個國家的產品總是按照該國總出口完全補償其全部進口所必需的價值,與其他國家的產品進行交換。這個國際價值規律只是壹個更壹般的價值規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供求方程的延伸。”穆勒的國際價值理論是對經典國際貿易理論的重要補充和發展,尤其是李嘉圖的相對成本理論,在國際貿易理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響。
4.工資理論:他認為工資是由勞動力的供求決定的,勞動力的供給是工人的數量,勞動力的需求是購買工人勞動力的資本。古典經濟學家稱之為工資基金,壹般認為工資基金總是由維持勞動者所需的最低生活費用決定的,所以是壹個固定的數額。在此基礎上,他認為,從長期來看,工資的多少主要取決於勞動者的數量,即人口。他認為控制人口是提高工人生活水平的主要途徑。同時,穆勒認為政府實施的最低工資或補貼行為沒有實際作用,不能真正改善工資環境。
5.強調公平分配的重要性。
約翰·穆勒的相互需求決定論
對等需求方程:又稱國際需求方程,基本含義是:在國際貿易中,兩種商品交換的比例取決於對對方商品的需求程度,即每個國家的出口量與對方的進口量正好相等。國際匯兌比例隨著兩國的需求情況而變化,其變化範圍始終在兩國國內匯兌比例之間。1,兩國國內匯率決定國際匯率的區間。2.壹個貿易方的出口量正好等於另壹方的進口量,這是國際交換價格比較的唯壹確定條件。3.國際匯兌的價格隨著雙方的需求而變化。
2.相互需求方程與貿易利益分配:根據相互需求方程,貿易形成的條件取決於貿易雙方的相互需求原則,貿易雙方的需求強度也決定了雙方的貿易利益分配,即哪個國家對進口商品的需求強度越大,國際交換價格就越不利。相反,對進口商品的需求強度越小,國際交換價格對該國越有利。換句話說,壹個國家的匯率與其國內匯率越接近,對該國越不利。
主要成就
為了彌補父親的心理力學中的力學缺陷,約翰·穆勒提出了“化學心理學”的思想,認為壹些思想的結合就像氫和氧化合成水壹樣,水具有新的性質,這種性質在氫和氧中都不存在,而是氫和氧的化合物形成的新的性質。他還認為,觀念組合所形成的新的品質,是不能由最初觀念的性質來預測的,而只能通過實踐經驗來實現。他把“心理混合”改為“心理結合”,用心理化學代替心理力學,似乎更符合心理學事實。1865約翰·穆勒提出了四個結合律,即相似律、接近律、多重律和不可分律。他在1843提出的強度定律被刪除。約翰·穆勒和他的父親詹姆斯·穆勒都屬於唯心主義的聯想心理學家,但他反對心理力學,主張心理化學,強調心理學的獨立性、聯想的主動性和聯想法則的* * *基礎,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具有進步意義。
約翰·斯圖爾特·穆勒是著名的經濟學家。《政治經濟學原理——在社會哲學中的壹些應用》出版於1848,是影響西方經濟學教育半個世紀的第壹本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