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過牌的人都知道,即使是完全相同的牌面,如果桌上做的玩家不同,最後打出的牌局也是完全不壹樣的。股市亦有相同之處,股價反映基本面,但並不只取決於基本面,很大程度還與參與市場的資金性質有關——也就是“玩家”到底是誰。
內地的“牌局”,全球的“玩家”
玩家影響牌局——港股市場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港股的特殊性在於,它同時擁有“內地的資產”和“全球的資金”。
首先,為什麽說是“內地的資產”?從香港上市公司結構來看,內地上市企業的市值占達到73%,交易量占比更是接近80%。港股幾乎可以認為是投資中國資產的窗口。
其次,為何是“全球的資金”?從投資者結構來看,港股市場的“玩家”中有很多外資機構,海外投資者的交易占比接近30%,其中來自美、英兩地的占比最高。而同樣作為中國資產聚集地的A股市場,由於“玩家”還是以本地投資者為主,外資的流通市值占比不足4%,交易占比不大。所以外盤波動、外資流向對港股的擾動要遠遠大於A股。(數據引自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李超在3月22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的講話)
在全球股市暴跌之下,相較於A股投資者,港股投資者確實承受了更大壓力:從2月19日到3月23日,美股下跌34%,英國股市下跌32%,受海外波動的影響,港股下跌21%,A股僅下跌11%。可以看到,港股受到海外市場的牽連更大。
內地“玩家”為何在此時“大膽出手”
壹邊是外資的果斷撤離,另壹邊卻是南下資金的逆勢買入:整個3月份南下資金凈買入量***計1397億港元,創下滬、深港通開通以來的單月新高,而且幾乎是排名第二月份的2倍。其中,3月13日這天,南下資金凈流入162億港元,創下滬、深港通開通以來的新高;3月19日,恒指跌破22000、創3年多以來新低,但當日南下資金凈流入159億元,成為歷史次高。
資本都是聰明的,不會做無緣由的買賣決策。外資與南下資金的分歧,背後有其各自的邏輯。其中外資的撤離,是出於多方面的原因,比如應對緊急的流動性需求、恐慌下的風險偏好下降、風控機制的必然結果等等,並不僅僅是對後市的看空。而內地資金的逆勢布局,則是出於“南下淘金”的考慮。相關研究報告顯示,南下資金主要有三大來源:居民財富的海外配置、保險資金、理財子公司,都屬於追求絕對收益的中長線資金。在利率不斷下行、內地出現“資產荒”的背景下,這些資金開始前往“價值窪地”港股市場尋找優質資產,由於這些資金的投資期限較長,所以也能忍受短期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