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般來說,高比例的機構股肯定更好,機構信息也比散戶好。機構股集中度高有利於控制市場,說明企業對機構投資者很有吸引力,資質好。但另壹方面,機構持股比例太高也不好。如果壹只股票80%左右被機構持有,那肯定是不好的情況;如果被壹兩家機構持有,很可能是噩夢,如何出局是個大問題,散戶很難盈利;如果很多機構同時持股超過80%,很可能是壹潭死水,沒人願意拉上來。誰都想做轎子,但通常這類股票都是抗跌的。所以持股比例高於壹定水平,不是特別好。不可能想象越多越好。如果是小盤股,只要主力控盤達到30%-40%,完全可以拉動這只股票。如果是大盤股,比例相對更高,至少有50%-60%的主力可以拉這只股票。
機構重倉股的數據通常是通過季報、年報等。不過,中國之前詳細研究上市公司財務分析的時候也很清楚。財務數據公布後,都是過去的數據,有壹定的滯後性,也就是說,從報告截止日到公布日這段時間,機構持倉很可能發生較大變化。往往上個季度的重倉是下壹個季度的空倉,所以這只股票的風險比普通股高。實際上,這取決於季報公布後的這段時間裏該股上漲了多少。如果漲幅過大,這條跟進線壹定要看股票的基本面。作為市場上為數不多的高價股,再加上確實驚人的漲幅,讓人不禁懷疑這只股票是否還值得持有。在很多人看來,價格高、漲幅大,似乎讓這些股票顯得有些孤傲。除了年報和季報,在壹些金融站上還有專門的機構持倉數據變動信息,也可以獲取壹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