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來,潮人就較具規模進入臺灣謀生拓殖。清雍正七年,旅臺潮人就在臺南市立人街建韓文公祠,並設管委會聯絡鄉親。光緒年閭(1785—1909年),海陽、澄海、潮陽、南澳、揭陽等縣旅臺人士為聯絡鄉情,照應生活,組成義安社,成為潮人在臺灣最早的同鄉組織。後清政府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及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義安社隨之消失。抗戰勝利後,臺灣收復,各地又分別成立不同規模的潮州同鄉會。臺北市潮州同鄉會(臺灣潮州會館)便是目前臺灣規模最大的潮人同鄉社團。該同鄉會(會館)成立後,每年都在基金會的基金中劃出壹定款項,設立獎學金,獎勵品學兼優或資助經濟困難的潮藉學生。建立潮光潮樂社,舉行潮樂演出。臺灣目前除臺北市潮州同鄉會(臺灣潮州會館) 外,還有基隆潮州會館、高雄潮汕同鄉會、臺南潮州同鄉會、臺中潮州同鄉會、新竹潮州同鄉會,以及臺北市饒平同鄉會、臺北縣中和市潮汕同鄉會、屏束縣潮汕同鄉會等同鄉社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