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方面可以讓過剩的產能和低效無效的要素出去;另壹方面,競爭性和創新性要素可以進來,通過生產要素的進壹步解放、流動和優化配置,捕獲經濟生活中仍然隨處可見的低效率窪地,形成全面提高要素生產率的新格局。
不斷完善境內外市場並購的支付手段和定價機制,通過資金並購、私募債並購等方式,積極推動化解過剩產能,降低企業杠桿率。
擴展數據
供給側改革也有宏觀和微觀之分。供給側改革不排除對宏觀政策進行必要的調整,比如采取供給學派強調的減稅等措施,但重點是通過微觀層面的實質性改革措施,進壹步開放要素市場,打通要素流動的通道,優化資源配置,全面提高要素生產率。
綜上所述,單純擴張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是打造品質經濟,追求精細化高附加值經濟的時候了。
供給側因素不僅僅是勞動力、土地和資本,還有創新。事實上,創新是否應該與勞動相結合值得商榷,但創新是壹個根本性的事件,是企業和國家的生存和活力所在。土地至少是個場所和場地問題,勞動創造力是驅動力;那麽,貨幣(流動的和固定的)就是粘合劑。
人民網-要素市場改革:供給側改革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