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很可惜,原本想當臨床醫生的劉桐華,解放初期根據國家的安排,不得不選擇了壹個基礎醫學作為自己的專業方向。出於單純的想接觸更多的臨床患者,她選擇了病理學。這個選擇拉開了她日後60年病態生涯的序幕。
後來劉桐華去了北京協和醫學院病理師範學院深造。雖然研究期只有壹年,但在這短短的壹年裏,她被烙上了深深的協和情結,在這裏,她認識了國內首屈壹指的病理學家胡正祥教授。可以說,向胡教授學習是劉桐華人生中壹個特別重要的轉折點。“他看電影很認真,而且不是那種填鴨式教學而是引導式教學。比如他給同學壹個片子看,想想可能是什麽病,然後胡教授提問。學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這個過程很重要。只要妳用心去想,妳會從中收獲很多。”每每想起與胡教授的點點滴滴,這位80多歲的老人眼裏總是閃爍著無比的眷戀和崇敬。正是這份執著和崇敬,支撐著她,吸引著她無怨無悔地耕耘和探索協和病理這片熱土。
不僅她的老師胡教授教她難忘,更重要的是,她被老的優秀品質,奉獻精神和求實精神所感動。談到張等壹批老教授,她深有感觸地說,無論是大查房制度的嚴格執行,還是老醫生對年輕醫生的指導意識,都值得現在的醫療工作者認真學習。這些老傳統必須堅持,只有堅持才能給謝赫帶來新壹輪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