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自然資源部第壹海洋研究所的海洋環境科學與數值模擬重點實驗室王世柱博士等人在學術期刊《地球物理通訊》在線發表了研究成果,提出了“北冰洋淡水儲能”的新概念,為北冰洋淡水含量的診斷和預測提供了新思路。
北極是全球氣候變化最敏感的地區,其變暖速度是全球其他地區的兩倍以上。近30年來,北極海冰快速消融,北冰洋的淡水含量不斷增加。北冰洋上層冷而淡的海水不僅對於北極海冰的維持和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具有重要作用,還能通過改變大西洋經向翻轉流的強度,對全球氣候產生影響。
該研究通過開展系列敏感性數值試驗,發現隨著北極持續增溫,北極海冰逐步減少,開放海域的海水與大氣直接接觸,使得海表應力增加,由歐亞海盆向美亞海盆的埃克曼輸運作用增強。
淡水水平輸運和大西洋鹹水增加這兩種過程之間的相互作用,使北冰洋淡水總含量隨海冰減少呈現出先增加後減少的趨勢。而隨著註入北冰洋地表徑流的增加,這兩種過程的相對強度發生變化,具體表現為:河流徑流增多,為歐亞海盆提供了更多的淡水來源,可以在壹定範圍內抑制大西洋鹹水引起的淡水含量減少趨勢,其結果使得不同地表徑流情景下淡水含量的標準化差值,即“北冰洋淡水儲能”,也隨海冰減少呈現出先增加後減少的變化。在將來的極端變暖條件下,北冰洋淡水儲能顯著減小。
這壹變化可能對局地和全球氣候系統對水循環變化的響應產生較大影響。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德國科學基金會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