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從市場的角度說下:
“核心產品”:每家公司有自身不同的大股東,伴隨著成立基金公司不同的目的。壹家新成立的公司為了在業界樹立名氣,在投資者之間有所號召,以自己的優勢力量投入的基金產品就是“核心產品”了,有的公司是指數基金(博時300),有的是貨幣型基金(萬家),有的是股票型基金(華夏大盤),或者債券型(廣發)
“形式產品”:就是大家都在做的產品。每家公司都有股票型基金,認購申購贖回費高,能賣出去就能賺錢,大家都回去做,尤其在行情好的時候。但自身有沒有做好的能力就另當別論了。
“期望產品”:公司實力不同,有些基金可以賺錢,但基金管理公司卻沒有足夠的人力,設備,IT配套。比如:年初的超大ETF,嘉實和華泰博瑞,總募集超500億,
“延伸產品”:相同的管理模式,只是管理的不同的市場。比如:標的美股的基金,博時標普500等
“潛在產品”:2011年10月,基金出文:公募基金可以從事商品期貨。今年年初國投瑞銀首先推出了商品期貨專戶,未來商品期貨的相關產品就是潛在產品了。但效益不確定,很多人不敢做。